楊桂新
摘 要:博物館作為關注度比較高的公共文化機構,用其獨特的文物藏品展示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形成了獨特的博物館文化,通過展示文物藏品要讓民眾在博物館中感受到視覺上的愉悅感,還要有知識獲得的滿足感,精神上的歸屬感。本文首先分析了縣級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管理現狀,接著提出了縣級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措施,包括對陳展的文物藏品管理者開展專業知識的培訓工作、建立文物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條例等。
關鍵詞:博物館 文物藏品 保護管理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縣級博物館是立足于公眾服務的基礎文化機構,主要特點是公益性,以研究和展示、傳播人類生存物證等為目標,屬于人類文化記憶與傳承的重要場所,為群眾提供公益性服務,是提升群眾文化修養的重要陣地之一,在國家文化建設道路上發揮著積極作用。群眾在閑暇之余參觀博物館能夠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切身的文化體驗。藏品管理屬于博物館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重要的核心工作。所以,在新時期,博物館要明確自身在推進文化繁榮方面應當做出的貢獻,注重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建立創新展覽機制,從而促進縣級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一、縣級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管理現狀
博物館文物藏品跟陳展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缺一不可,可以說是互為表里。博物館要展覽陳列的文物,要以藏品的存在為基礎,藏品只有通過展覽才能顯示出其價值。但是縣級博物館因為其資金有限,基礎設施的局限性大,陳列展覽的周期更新時間比較長,藏品的數量也不是特別多,藏品陳列展覽放置的時間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文物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會受到空氣以及自然光線等影響,同時也受溫度、濕度以及光線的影響,就可能出現損壞。部分縣級博物館采取的保護措施就是針對文物保管庫房而言,沒有涉及到陳展中的藏品保護。特別是那些建立的比較早的縣級博物館,基本采用的是傳統的展品陳列管理模式。[1]當展品展覽之后,就會把文物展品移交給安保部門進行統一管理,還有的交給宣教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存在差異性,這些文物藏品管理者不是科班出身,專業知識不多,技術不到位。他們對陳展中的文物藏品管理就局限在“不能使用閃光燈”以及“禁止觸摸”等,他們更為關注的是藏品的安全性,確保其不損壞、不丟失。即使每天都對展廳進行保護,但是因為專業性限制,他們難以察覺到藏品的一些細微變化,導致陳展活動結束,當文物藏品收回庫房的時候,發現部分藏品出現褪色、風化等狀況。此外,在陳展活動中,部分縣級博物館的工作制度不是特別完善,特別是文物藏品交接手續方面,規范性不強,導致交接手續出現混亂的情況,比如,有的交接清單上沒有注明藏品的文物號,會有同類同名的文物藏品出現混淆。
二、縣級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措施
博物館依托自身的藏品展覽,為公眾提供參觀與學習、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屬于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非營利性機構,這點在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得以體現。公眾在博物館中享受公共文化權利和文化利益,其藏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產,以社會群眾為教育對象,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最大限度的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是其服務工作的目標和宗旨。縣級博物館文物藏品陳展中的保護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縣級博物館要結合實際情況,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陳展的文物藏品管理者開展專業知識的培訓工作,尤其是文物藏品保管巡視人員,要讓他們了解文物藏品的相關知識。要求他們在看管巡視文物藏品的時候,不只是要保障藏品不丟失,不能出現人為損壞行為,還要能夠在管理人員的指導下,運用科學有效的保護手段來確保文物藏品的安全。
其次,要定期對陳展的文物藏品進行清點。我們所說的“清點”,并不只是簡單的檢查陳列文物藏品的數量,還要結合具體的出庫陳展的文物清單,對每一件文物藏品進行仔細檢查和記錄,要切實做到物品、卡片介紹等相符。[2]對于那些已經存在“生病”現象的文物藏品要進行相應的保護和處理,做到早發現早治理,要能夠防患于未然。文物藏品管理者要具備基本的文物保護知識,那些不適合長時間展出的文物要做到定期更換,尤其是要注意展廳的布置,要能夠做到通風、防塵以及除濕、防紫外線。當發現因為自然原因可能導致的文物藏品出現損壞的情況,要迅速的匯報,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盡可能的減少自然因素可能對文物藏品產生的破壞。事實上,定期清點文物藏品,時間為每個季度一次為宜。
再次,在文物藏品陳展籌備的時候,部分文物藏品也許已經列入到藏品計劃中,也列入到出庫陳展藏品的清單中,但是因為特殊原因沒有進行展覽。這些藏品在這個時間段中可能會出現既不在庫房也沒有出現在展廳,而是在某個地方暫時存放。由于缺乏專人去進行保護和管理,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混亂甚至丟失的狀況。[3]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博物館要積極完善文物藏品陳展制度和管理辦法。比如,對于那些不方便直接展出的藏品,利用計算機中的虛擬現實技術依照現實中的博物館構建一個虛擬的三維世界,用網絡直觀的為用戶展現了珍藏的物品,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用戶能夠通過網絡來瀏覽博物館,欣賞到這個藏品。為使用者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模擬,給用戶一種沉浸的體驗感,讓用戶看到三維空間中的展示品,還能對展示品進行旋轉來進行全面欣賞。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信息的展覽形式,通過文本信息、音頻信息等方式來進行展品信息的介紹,并在其中插入鏈接讓受眾了解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確保物質文化傳播的基礎上起到了文物保護的作用。再比如,當文物展品陳展結束之后,要求陳展管理人員跟安保人員共同承擔起文物展品清點工作,對于那些未出現在陳展廳的物品辦理相應的退還手續,最大限度的保護文物的安全,提升文物藏品陳展保護管理成效。
參考文獻
[1]胡守勇.新時期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37-39.
[2]陳燮君,毛穎.博物館:城市的文化支點——陳燮君館長專訪[J].東南文化,2017(09):67-69.
[3]段少京.關于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探討[J].南方文物,2018(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