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梁子



摘 要:自2005年新農村建設這一政策提出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與城市的差距也相對縮小。但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鄉村文化卻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困境。文章在中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大力開展的背景下,以現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農村“文化墻”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這種文化現象了解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找出限制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因素,探討關于當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鄉村;文化建設;文化墻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就是振興鄉村的重點內容,同時提出了關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為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2019年國務院在《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環境整治工作要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注重實效,防止做表面文章。”[2]但是由于在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對現階段鄉村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認識偏差的問題,鄉村文化建設易陷入困境。因此,建設鄉村文化對于鄉村振興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也是新時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基層政府部門為響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國家政策,將“文化墻”作為鄉村文化建設和傳播的載體引入了廣大的農村公共空間,在各鄉鎮繪制大量的“文化墻”,使“文化墻”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外墻統一形式覆蓋老舊墻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的環境,在大量的“文化墻”宣傳下我們不排除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會有一些提升。但現如今農村空心問題越發嚴重,學生在城市上學,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以老人、婦女和孩子為主,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與城市居民相比會有些許差距。他們是否了解或理解“文化墻”背后的真正涵義?“文化墻”是否真正發揮其作為文化建設和傳播載體的最大作用?而這種批量化、模式化的“文化墻”又給我們的鄉村建設帶來了哪些影響?以下我們進行逐一探討:
第一,一塊塊“文化墻”變成了貼滿農村的“小廣告”,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的原貌。我國鄉村眾多,每個鄉村都呈現出不同的地貌特征與本土特色,在這背后又蘊含著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傳遞的就是古人對鄉村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但是隨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開展,很多鄉村傳統文化和自然景觀遭到破壞,一面面“文化墻”穿插在村落、群山中間,破壞了鄉村本身的結構與特色,顯得格格不入。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提到:“‘悠然見南山的情境盡管高,盡管可以娛人性靈,但現實處境已找不到無邪的東籬了,我不反對我們能置身當年情境欣賞傳統的幽美,但這欣賞不應阻擋住我們正視現實。”[3]
第二,由于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沒有重視文化內涵,對鄉村文化建設產生了狹義和片面理解,忽視對鄉土文化的保護,部分鄉村生硬地模仿、抄襲,導致鄉村“文化墻”建設出現了批量化、模式化等現象。孔子曰:“禮失求諸野。”[4]意思是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廟堂之上已經被遺忘、丟棄了的禮儀、禮制,要到鄉野中才能找得回來,但當前鄉村建設存在著同質化現象,如此發展給大眾呈現出千篇一律的鄉村風格、布局等,讓鄉村失去了其自身特色,不利于鄉村健康持久發展,這樣不僅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播和道德教育,反而會引起視覺疲勞,在審美概念上對大眾不知不覺產生影響,一旦大眾默認或接受,反而會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教育起消極作用。
三、現階段“文化墻”現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基層對于文化建設的盲目執行。不同階層由于世界觀、實踐經驗、所處社會環境等條件不同,往往對事物的認識會產生差異,審美態度也有所區別。上層領導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從宏觀出發,在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看待現階段鄉村建設所面臨的問題,進而根據鄉村的普遍問題出臺相應政策。而基層職能部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導致本鄉鎮的文化建設與預想的結果出現偏差,在執行上級政策時,不能充分、全面、深刻地理解上級文件的內涵,認為鄉村振興只是片面地發展鄉村的經濟,改變鄉村的風貌,從政績與利益出發,將重點放在道路施工、農業方面、GDP的增長速度上,只重視設施建設,不注重文化內容建設,沒有切實地結合本村的文化與地域特色特點進行改造,使鄉村文化價值受到極大破壞。
第二,文化宣傳的繪制人員自身局限性。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鼓勵企業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產業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國文化建設中“文化墻”的繪制者主要是高校專業學生、工人、農村宣傳人員、少部分藝術家。藝術家及高校學生不管是在創作能力還是審美上比工人和農村宣傳人員都更具有專業性,但在創作過程中,受工期及工資限制,他們往往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需要根據基層職能部門的審美與要求繪制“文化墻”。鄉村改造并不是以一種外來的東西來改變鄉村,而是應該從鄉村的根本出發,挖掘本鄉鎮的特點,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提升鄉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及審美態度,要知道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重點是對鄉村文化的重塑,而不是只停留在對鄉村的形象改造上。
四、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增強文化自信。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蘊涵著人們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費孝通先生曾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5]與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有獨屬于自己的文化與底蘊,但由于自然條件、交通能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我國各地鄉鎮的文化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征。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村文化易受漠視與淡忘,其對村民行為方式的影響逐漸減小,傳統的鄉村文化價值也隨之遭到解構。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但現如今鄉村文化建設面臨很多問題,并不是畫一面面的“文化墻”或簡單粉飾就可以解決的,相對城市來說,鄉村文化設施比較薄弱。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和完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合理配置鄉村文化建設資金,活躍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建設發展鄉村文化提供更為廣泛的支持,協調各地區鄉鎮間的文化差距。同時要增強村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識及自信,定期舉辦民俗文化活動,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鼓勵他們自覺參與到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另外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要結合當地鄉鎮的傳統文化、自然資源等特點,因地制宜,采用豐富的方法和多樣的發展模式,使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特點相結合,建設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
第二,基層要全面理解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藝術鄉建。新農村“文化墻”的建設本應該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日常審美能力,但即便在相隔甚遠的鄉鎮也可以看到統一的“文化墻”(圖1、圖2、圖3),讓人看后產生疲倦感和無聊感。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應該思考“文化墻”的建設意義為何。
我們可以看到在藝術介入鄉土、活化地域方面,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先進事例,為鄉村的重建樹立了最佳范本和模式。展覽中適合保存的作品在藝術節后會留在當地駐展,成為鄉村的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個村落,自2000年首屆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帶動了周邊村落參與,改變了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識。例如作品《河川去哪兒了》(圖4)、《棚田》(圖5)、《光之隧道》(圖6)、《最后的教室》(圖7)等展覽作品可以使訪者看到真實的農村,而不是經過精心挑選呈現的某些片段。除了了解城市化、老齡化這些宏觀的概念外,大家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農村具體發生了什么、還在發生什么。在這個過程中使藝術越來越貼近鄉村,成為鄉村生活的一部分,為我們展示了“藝術復興鄉村”的可能性,同時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在鄉村復興議題上的討論空間,促使人們可以重新體驗鄉村的生活。
因此,基層職能部門應全面理解上級文件與政策,充分考慮鄉村在人們心中的寄托是什么,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打破單一的思維定式,提高創新意識,創造出符合當地的文化與特色的“文化墻”,充分發揮出“文化墻”作為文化傳播和文化建設載體的功能。同時要把文化建設載體與文化內容結合起來,豐富鄉村文化發展模式,把藝術鄉建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充分汲取鄉土文化營養,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
第三,重視審美教育。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美育幾乎同人類文明是同步發展的,它同樣是一項復雜的事業。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6]可以看到,藝術的審美教育活動常常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同時它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使欣賞者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長期作用下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這種長期潛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常常具有更強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成為人生觀、世界觀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7]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思想到如今國家年年發布政策,審美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要求2022年高校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顯著提升。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要關注全民的審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審美教育上,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優化調整農村教育布局,加大教育財政投入以改善審美教育環境,不斷提高鄉村居民對審美教育的認識,樹立積極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培養與提高審美能力和水平。平時要注重提高他們的文化教養水平,并且可以按照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興趣等特點組織美育活動,不斷強化他們的審美需要,提高他們對美的認識,逐步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恩格斯曾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8]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審美心理也必然發生變化,并將在變化中向前發展。
總之,現階段加強鄉村文化和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通過建設鄉村文化,可以提高鄉村人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推進新農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因此,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增強文化自信,注重保護傳統文化,同時加強鄉村人民文化與審美教育,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重新建構文化,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9/c_1210063174.htm.
[3]費孝通.鄉土重建[M].長沙:岳麓書社,2012:1.
[4]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0.
[5]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
[6]楊伯俊.論語譯注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7:257.
[7]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358.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