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嬌
摘 要:文章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調查,從專業類別、教育程度、前期準備及城鄉差異下返鄉意識差異等角度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進行簡單呈現,就這些現象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概要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可行性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概述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是職業的準備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為未來的就業和事業發展作好準備。本文經過實地調查,共收取問卷388份,其中有效問卷384份,基于對有效問卷的部分分析闡述本文觀點。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分析
(一)基于專業區別的重視度
經過調查,哲學、醫學、教育學專業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認知度認可度很高,哲學占86%,醫學占77%,教育學占67%,位列前三。法學、藝術學、管理學、理學專業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比較重要。這些專業持這一觀點的學生分別占67%、48%、46%、44%,亦是該專業主流。在認為職業生涯規劃不重要也不用做的群體樣本中顯示農學專業學生占50%,相當于其他各專業之和。
(二)基于受教育程度的認知
學生受教育程度不同,對職業生涯的認同度亦不同。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傳統認知中教育程度越高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度越高這一觀點與調查結果不符。調查發現,非常重視職業生涯規劃的比例占本科總人數49.27%,占高職階段學生總人數63.12%,占大專總人數33.3%。高職學生的重視度處于最高。同時,做過非常清晰的長中短期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中,本科占16.79%,高職學生占31.58%,大專學生占23.91%,高職學生處于最高。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群體的具體年級分類中,高職學生中的大二群體88%的學生做過清晰的長中短期規劃,為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年級中占比最高的。
(三)基于年級的前期準備
調查顯示,不論是本科學生、高職學生還是大專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并且有規劃面對未來的人群都是本樣本中占比最高的群體,次高群體是有能力無規劃走一步看一步的學生,顯示出了學生整體能力自信。在為職業生涯規劃所做的準備上,去除“其他”的影響因素,大一到大四的學生普遍重視度比較高的是獲取本專業證書、通過英語四級和到相關公司實習,其中大四學生在各方面證書積累度上處于最高狀態。通過對選項“其他”學生的深度訪談發現,在“其他”選項中學生多數為結合自身家庭背景、家庭社會關系以及潛在社會資源來影響自身的發展規劃。這一選項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在大一時處于最高影響狀態,大一到大三之間逐年遞減,大四時出現了一定幅度回暖。
(四)基于戶籍的城鄉選擇
調查樣本82.9%為農村戶籍,17.1%為城市戶籍,在城市戶籍中有意愿在農村發展的大學生比例為0%,在農村戶籍中有意愿返鄉發展的大學生占比為41.6%。在這些大學生有意返鄉發展的原因中陪伴父母占比最高為38.66%,他們最希望從事的工作是自主創業占36.97%,高于從事公務員意愿的23.53%。在對農村大學生是否愿意去其他農村服務建設的調查中,愿意在300千米范圍內進行服務的占90%,個別同學愿意到遠離自己家鄉的其他農村去,這其中不乏有配偶家鄉的情況出現。在對將意愿落實為行動回到農村去的深度訪談調查中,有大部分想去但現實不允許去,有部分呈觀望態度,有部分表示如果條件滿意就會去。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
(一)專業發展
調查表明,各專業為自己制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比例為66.67%,其中39.71%的學生為自己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是根據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和自己的興趣,并且考取了本專業證書和相關專業證書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并已有公司實習經驗。工科學生受到專業的影響,幾乎是慣性思維考慮到相應企業從事技術工作,鮮少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傳統猜想其有更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所不同。文科特別是新文科,在就業壓力增大的社會背景下,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程度最高,尤其是哲學專業這一適用于任何行業的“萬金油”專業,對未來的規劃性更強。
(二)課程安排
課程性質是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必修課時,76.7%的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較高,并且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選修課時尤其是通識選修課時,學生多數會選擇隨波逐流修學分。課程開設時間不同導致學生對其重視度不同。大一和大四的重視程度較高,大二和大三較低,沒有形成一個動態、系統、分階段的引導。
(三)社會關系意識
調查發現,在影響職業生涯規劃制定的因素中,不論是何種教育程度的學生,占比最高的選項是“其他”。不論是大一、大二,還是大三、大四,占比最高的選項依然是“其他”。在抽樣訪談中,明確回復的確切答案中,其他主要考慮的是家庭背景與社會關系和能夠動用的社會資源。在進一步的深入訪談中,這些依賴的社會關系大多數是弱關系,大多數社會資源并不多社會地位并不高,出于家長的好意往這方面規劃。這說明社會關系意識在現在學生意識中占據較大的主體地位。這種意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相對較快地找到工作實現就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學生朝氣蓬勃的狀態,不利于廣大青年大有作為地開拓自己的視野與踐行自己的真實理想。
(四)城鄉差異
鄉村振興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鄉村的發展關乎國家的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在職業生涯規劃上我們也進行了城鄉調研分析。在分析中發現,城鄉差異是農村大學生不愿意返鄉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農村就業機會少、城鄉差距大且政策落后于城市、生活水平低且設施設備跟不上。在對城市土生土長的大學生進行調研時,發現城市居民對鄉村生活的不理解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大多數城市生長的大學生對鄉村的印象還停留在父輩甚至祖輩時的鄉村印象上,這個不當的認知差異也阻礙了大學生群體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四、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措施
(一)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在各個學期都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斷地強調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把這門課真實地做到位。使大學生從一入學就開始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職業規劃教育過程中,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向大學新生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教會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步驟和方法,重點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全面地認識職業生涯規劃,調動學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主動性。將課程列為必修課或考試課,提升學生認識積極性。設立職業規劃導師制,根據學生大一到大四的個人積累與變化實施針對性引導與規劃,使學生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明確不同階段的任務。建立第二課堂,不僅邀請知名權威人士為同學們做指引,還有第二課堂上的校友及同學分享答疑,更從校友企業為同學們找到踐行崗位去實習,為同學們接受更好的規劃實施引導提供條件。
(二)設立專業的規劃指導隊伍測評體系
各高校可以招聘引進職業生涯規劃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校園中成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辦公室,開設相應的研究及咨詢部門,為同學們提供科學性、人性化的指導和服務,并且對該專業的老師給予重視,更是要給他們更多精神上的鼓勵,進一步地提升他們對指導學生的責任感。對大學生而言,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價值觀、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和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為實現職業目標,提出方向性的設計方案。因此,建立咨詢平臺和科學的測評體系是尤其重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高校可以借鑒國外慣用的測評項目和方法,對每個學生有針對性測評,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定期跟蹤測評及不定期抽樣測評,提出完善及改進方案,結合學生與學校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測評體系,幫助學生真實了解自我,尋找優點和不足,制定出量身定制的職業生涯規劃。
(三)注重精神自信與心理引導
制定職業規劃首先考慮自身興趣實力,再結合對自身發展有契合作用的社會關系進行進一步優化是正當邏輯。然而部分大學生在自身發展中先考慮社會關系,只為就業,對于真正的高質量就業還有很遠距離。這一點,從大學生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心理上不自信、精神上有依賴、行為上有妥協。故將精神自信與心理引導適度引入職業生涯制定實施過程至關重要。在大一階段,通過專業的心理探索,能夠讓學生對自身性格、興趣以及氣質類型所適合的工作類型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在大二階段,通過對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人際交往訓練、情緒管理的實施以及部分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制定職業規劃。在大三和大四階段進行就業心理輔導,讓學生在不斷實踐探索中發現自身長處,尋找精神自信,疏導比較心理和緊張狀態,引導學生培養獨立自主自立精神,避免職業生涯規劃陷入社會關系陷阱與大眾輿論旋渦。
(四)國家政策支持
大學生就業創業影響到國家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就業創業的基礎、依據與引導方向。國家提倡鄉村振興,建立美麗鄉村,第一需要是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出臺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因素中,城鄉差異大、農村就業機會少、農村政策落后于城市占主要部分。在國家出臺政策時應給予農村適當的利好發展政策,出臺適合農村環境的就業創業政策。“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同時加大對農村建設成效的宣傳,讓更多的城市人群和農村人群了解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農村風貌,減輕城市人群對農村誤解的同時也可以吸引多元化群體將長期職業規劃放到祖國的農村中去,為國家發展做出更長遠貢獻。
五、結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實施于個體影響到其個人一生的發展,于群體影響到學校的長遠聲譽,于組織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盡管專業、受教育程度、年級、社會環境會對其在重視度、認知、前期準備、返鄉意識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在學校主體努力、個體浸入發展、國家大力支持的社會協同前進的機制下會取得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