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龍欽,錢茂生
(1.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平樂 542400;2.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陽安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平樂 542407)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是一種多病源的疾病,病原體主要是摩勒氏桿菌,又稱牛嗜血桿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菌,長約2μm、寬1μm,成雙或成短鏈排列,不能運動,有莢膜,但無芽孢。本菌抵抗力弱,一般濃度的消毒液或加熱59℃經5 min均有殺菌作用,病菌離開牛體在外界環境中可存活24 h。
任何年齡、性別的牛均可感染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主要發生在天氣炎熱和濕度較高的夏秋季節,其他季節發病率較低。研究證明,牛摩勒氏桿菌感染需要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等誘因的作用下,才能引起典型角膜結膜炎癥狀。
環境中的病菌和患病牛為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體存在于牛的眼結膜以及分泌物中。本病為蟲媒及高度接觸性傳播,昆蟲通過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間的活動將病原菌傳給健康牛,病牛與健康牛間的相互摩擦等也是病原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刮風、塵土等因素有利于該病的傳播。該病一旦發生,傳播迅速,多呈地方流行性。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潛伏期一般為3~7 d,多數病例病初為單眼患病,治療不及時,轉為雙眼感染,病程一般為15 d甚至更長時間,病牛多數可自然痊愈。
臨床上分急性型、慢性型兩種。急性型發病初期患眼羞明、流淚、疼痛,患牛用眼向其他物體上進行摩擦,眼瞼腫脹、閉合,致使患眼不能張開,病輕時,病牛一般無全身癥狀,很快恢復。病牛治療不及時,轉入慢性型,有時發生眼前房積膿或角膜破裂,晶狀體可能脫落;有時形成角膜翳、角膜白斑,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甚至導致患牛失明。
根據病牛的臨床癥狀、發病季節和傳播迅速等特征可初步診斷。確診必須依靠實驗室檢查,實驗室診斷主要依賴細菌學檢查、細菌培養和動物接種試驗。
發病初期,為防止傳染其他牛,先將病牛進行隔離,再以2%明礬溶液或者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病牛患眼,以消除其分泌物及異物;擦干后用竹管或塑料管將青霉素粉吹入病牛眼內或者在患眼涂抹金霉素(或四環素)眼膏,每天2~3次,至病牛痊愈為止。
繼發虹膜炎時,可用0.5%~1%硫酸阿托品點眼。當感染化膿時,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患眼后,除患眼涂抹金霉素或四環素眼膏外,鋪以肌肉注射抗生素進行治療,痊愈為止。
病牛患眼繼發角膜翳時,可將蛇脫粉或三砂粉(硼砂、朱砂、硇砂各等份研磨成粉)用細管吹入病牛眼內,或者用黃降汞軟膏涂抹患眼,每日2次。為促進角膜混濁的吸收,可用40%葡萄糖溶液點眼,每日2~3次,至病牛患眼痊愈為止。
2018年6月平樂鎮金山村某養牛戶來求診,主訴:家中飼養有3頭水牛,其中1頭母牛流淚不適,其右眼角膜腫脹外翻并突出了眼眶,流淚不止并伴有濃汁,致使眼瞼緊閉已看不到外環境。同欄的另一頭小牛雙眼紅腫、流淚、怕光,但吃食、精神無異常。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等初診為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治療:將病牛站立保定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針頭)抽取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病牛的患眼,以消除眼內分泌物及異物;用干凈的紙巾擦干患眼后,給病牛患眼涂抹金霉素眼膏(醫用的),并囑咐畜主每天涂抹2~3次。患眼病較重的母牛除實施以上的治療外,還用復方穿心蓮注射液20 ml混合480萬單位青霉素和300萬單位鏈霉素作一針頸部肌肉注射;并為了保證牛體的清潔涼爽,要求畜主每天讓水牛水浴2~3次。5天后隨訪,病牛已痊愈。
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可經蟲媒傳播,昆蟲通過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間的活動將病原菌傳給健康牛。因此,在夏秋季節要注意滅蠅,牛場定期用1%~2%敵百蟲溶液噴灑牛體,并堅持定期清掃牛舍、運動場所等,保持欄舍和牛體的清潔衛生。
引進病牛或帶菌牛,是牛群暴發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一個常見原因。因此,牛場在引進牛群的時候,一定做好隔離觀察工作,在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后,無病方可合群。病牛與健康牛間的相互摩擦等也是病原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在放牧時,為了防止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在牛群中相互傳染,患病牛不要和其他牛群混群。
牛摩勒氏桿菌感染需要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等誘因的作用下,才能引起典型角膜結膜炎癥狀。因此,在天氣炎熱的夏秋季節,運動場所要求設有涼棚,以避免強烈陽光的刺激。為了給牛體降溫解暑,還應加強欄舍內空氣的流通,水牛每天還應增加水浴次數,以保證牛體的清潔、涼爽。
一旦發病,需盡快隔離病牛并立即進行治療,并及時對病牛的牛舍、飼槽和活動場所等進行消毒。當用生理鹽水沖洗病牛的患眼時,由于牛體重力大、角長且易受驚反抗。因此,要做好病牛的保定工作,以防手術時病牛受驚、掙扎而傷及治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