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和 ,付玉花 ,趙成寶 ,姬全福
(1.榆中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甘肅 榆中 730100;2.榆中縣蔬菜產業發展中心,甘肅 榆中 730100;3.榆中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榆中 730100;4.榆中縣動物衛生監督所,甘肅 榆中 730100)
榆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蘭州市東郊,總人口43萬人,全縣總面積3 301 km2,海拔1 480~3 670 m之間,年均降雨量350 mm,蒸發量1 450 mm,年平均氣溫6.7℃,無霜期120 d左右。全縣轄8鎮15鄉、4個社區、268個行政村,農村人口38.8萬人,現有耕地106萬畝,林地5.2萬畝,草原及人工牧草214萬畝,其中水澆地29萬畝,保灌面積24萬畝,山旱地77萬畝。按照自然特點,全縣分為中部川塬谷區、南部高寒二陰山區、北部干旱山區三類不同地區。
規模羊場人工受精技術新模式的示范與推廣項目在榆中隴源養殖場實施。該養殖場位于榆中縣高崖鎮新窯坡村,距G30高速10 km、距榆中縣城40 km、距蘭州市70 km,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該場建于2012年9月,占地面積40余畝,由5位合作社社員發起成立,總投資300萬元,現養殖肉羊規模3 000只,建有青貯池3個,青貯能力1 500 t,自有水井1口,水塔1座,水源充足,基礎設施完善。該場為榆中縣規模肉羊養殖示范場之一。
引進杜泊、陶賽特、薩福克種公羊5只,小尾寒羊肉雜種母羊30只,種公羊經訓練調教,開展正常采精,采集的精液經1:10倍稀釋后,當天對同期發情處理母羊適時人工授精配種,輸精劑量0.1~0.2 ml。同一情期采用1次或2次輸精,配種后23~25 d不發情者初步統計為受孕。
項目實施期間共授配母羊770只,其中本場授配560只、農戶授配22戶計210只,總體受孕率達到76%,其中情期受孕率達到69%。利用炔諾酮陰道栓同期發情試驗第一情期受胎率76%,第二情期受胎率24%。達到全年不同季節100%全配的目標。
在場區新建1座12 m2的移動式人工授精操作室,并在室內配備1套綿羊人工授精器械及所需藥品用具等,并建成可移動式配精室,通過項目實施與示范,帶動輻射當地規模養殖戶推廣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新模式,示范農戶22戶,舉辦人工授精技術培訓班1期,培訓學員52人,初步掌握了肉羊繁育人工授精技術操作技能,成為實用型技能人才。通過創建移動式人工授精操作室,可提升精液質量,提高受胎率。
該項目實施期間,該場人工授精授配母羊560只,產雜種肉羊1 210只,存欄量達3 000只,年出欄肉羊3 500只,其中項目新增出欄1 210只,年銷售收入達到560萬元,較肉羊繁育自然交配減少飼養種公羊31只,節約飼養、購種羊等費用12萬元,其中新增銷售收入200萬元,新增利潤74萬元;參與農戶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為本地20多戶農戶開展人工授精授配210只母羊,產羔504只,農戶年出欄500只,實現銷售收入83萬元,全部為新增銷售收入83萬元,新增利潤22萬元。
項目的實施,開展了社會化綜合養殖技術培訓和人工授精技術服務,培訓技術人員52人次。使群眾的科學養殖繁育、高效繁殖、快速育肥等技術得到較大提高,改變了傳統繁育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技術普及效果。在項目實施期間解決了當地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參與了榆中縣政府提出的項目帶動精準扶貧工作,總體項目拉動當地農民就業,為實現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
該項目地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提高了玉米秸稈等粗飼料的利用率,推廣了全株玉米青貯技術、高產優質苜蓿種植技術,改善了項目區種植業結構,推動了糧改飼項目實施進程,生態效益顯著。
一是完成了可移動式人工授精操作室建設及設備配置。開展了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累計授配母羊770只,總體受孕率達到76%,其中情期受孕率達到69%。利用炔諾酮陰道栓同期發情試驗第一情期受胎率76%,第二情期受胎率24%。達到全年不同季節100%全配的目標。二是總結完成了《肉羊舍飼養殖技術》《肥羔舍飼集約生產技術》《秸稈微貯關鍵技術及牛羊飼喂效果觀察》《工廠化肉羊生產中同期發情技術的應用》,并在本縣及周邊規模養殖場戶得到推廣。三是完成研究報告4篇,均已發表在國家級權威學術期刊。四是培訓人工授精技術人員5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