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甘肅省雨量充沛、雨水合節,糧食和特色產業普遍長勢好、收成好、價格好,豐收在望。上半年全省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業農村呈現出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市場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
上半年甘肅省糧食和農業生產“基本盤”穩如磐石,糧食和農特產品、肉蛋奶量足價穩。全省糧播面積4097.5萬畝,據農業農村部門調查,預計總產1210萬噸,增幅5%,創歷史新高。上半年,全省蔬菜、水果、油料產量分別增長15.4%、12.1%、24.7%;牛、羊、豬出欄分別增長3.6%、5.1%、1.5%;肉類總產量增長3.0%。
如今,甘肅省六大特色產業走上了產加銷一體化、三產融合發展的快車道,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為抓手的現代農業發展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今年以來,甘肅省大抓特色農產品環境監測評價、生產加工標準、質量安全評價和可追溯三大體系建設,全力打造“甘味”知名系列品牌。今年,南方大型龍頭企業紛紛來我省投資建廠,培育引進大中型畜牧龍頭企業112個、總投資249億元。其中,生豬項目16個,總投資67億元,新增產能300萬頭以上,為進一步穩定生豬生產、保證市場供應奠定了堅實基礎。完成糧改飼種植面積320萬畝,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3%。新建戈壁設施農業4.28萬畝,累計建成18.08萬畝。
今年甘肅省依舊將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最關鍵抓手,為貧困戶兩年安排戶均2萬元的到戶產業扶持資金146.4億元,貧困村農民合作社達到3.64萬家,貧困縣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1930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5%。安排2.39億元,在貧困村建成果蔬保鮮庫993座,購置廂式冷藏車222輛,補齊了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今年簽約113.38億元。三年安排財政資金38.8億元,對有意愿貧困戶的主要增收產業實現保險全覆蓋,為全省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同時,甘肅省還全面推進農村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省政府把改建新建50萬座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和村莊清潔行動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進行推動,目前已新建改建農村衛生戶廁23.75萬座、農村公廁2191座;組織297萬人次群眾參與村莊清潔行動四大戰役,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得到有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近日,定西市蜂業協會成立大會在安定區召開。會議由市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宋進權主持。市畜牧技術推廣站、市畜草產業辦公室、各縣區畜牧獸醫部門負責人及定西市蜂業協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共計80余人參加了大會。
在先期召開的定西市蜂業協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協會籌備小組負責人向大會作了關于定西市蜂業協會籌備工作情況的報告,與會70名協會會員代表審議并通過了《定西市蜂業協會章程》《定西市蜂業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選舉辦法》,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第一屆理事會選舉產生了協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
在隨后召開的定西市蜂業協會成立大會上,宣讀了《定西市民政局關于同意成立定西市蜂業協會準予登記成立的批復》,并舉行了定西市蜂業協會授牌儀式,安繼忠會長做了表態發言。
會議指出,定西市蜂業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市養蜂行業步入行業自律和管理新階段,使全市蜂產業從業者有了聯系政府、企業、用戶的橋梁,有了聯結生產、加工、銷售的紐帶,有了相互交流、借鑒、合作的平臺,必將為促進全市蜂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企業互動、資源互補、政策支持、共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會議要求,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從加快脫貧攻堅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發展蜂產業的重要性,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發展方向,調整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補齊短板、強化技術培訓,持續推進全市養蜂業蓬勃發展、提質增效;要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關心、支持、引導、服務和幫助市蜂業協會不斷發展壯大。市蜂業協會要切實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規范運行,發揮社會組織功能、組團發展,制定行業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提升產業水平,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扶持帶動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助推脫貧攻堅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金秋,瓜果飄香的季節,臨洮縣隨處可見裝載著玉米秸稈的一輛輛農用三輪車從田間地頭奔向各個飼草加工企業,養殖企業、小區、規模養殖戶。
為了進一步提升全縣畜草產業發展動力,提高畜牧養殖效益,臨洮縣畜牧中心將著力點放在玉米秸稈的加工和利用上,在全縣積極推廣裹包青貯、全貯、青貯和袋裝微貯制作技術,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動物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使秸稈飼料的利用走向科學化。
為全力做好秸稈全貯、青貯、微貯飼料轉化工作,縣畜牧中心派技術人員駐場蹲點飼草加工企業和養殖場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9月5日全縣秸稈加工企業、牛羊養殖企業和規模養殖大戶已全面展開秸稈全貯、青貯制作。預計2019年全縣年內可推廣制作全貯10萬噸,青貯30萬噸,裹包商品飼草15萬噸,袋裝微貯草1.2萬噸,青貯秸稈飼草總量達到56萬噸左右。通過推廣玉米秸稈的加工轉化利用,可使玉米種植戶每畝地增加收入300多元,受益農民2萬多戶,增加收入1200多萬元,使農民和養殖戶達到了雙贏的局面。

9月4日,福定良種雞扶貧項目簽約儀式在臨洮縣政府2號統辦樓8樓會議室舉行。福州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二級巡視員曾國俊,福州市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順恒,臨洮縣委書記石琳,臨洮縣委副書記、縣長許樹德,臨洮縣委常委、副縣長趙朝暉,福州市倉山區政府副區長王香華,福州市倉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洪德潮,福州市農墾集團戰略發展部經理林元灼,臨洮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楊治華參加儀式,簽約儀式由定西市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董光武主持,該項目由福州市農墾集團戰略發展部經理林元灼、臨洮縣畜牧中心主任楊治華及臨洮縣5家蛋雞養殖合作社三方簽訂。
據了解,該項目由福州市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提供項目幫扶資金200萬元,按照“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縣內蛋雞養殖技術成熟、養殖基礎好的5家合作社為紐帶,發揮合作社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合作社的幫扶帶動,引導、幫扶有發展意愿及養殖條件的貧困戶發展適度規模的蛋雞養殖。項目旨在以蛋雞產業扶貧為核心,在推動臨洮縣蛋雞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年來,瓜州縣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根據貧困鄉村不同特點,組織專家“問診把脈”“對癥下藥”,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枸杞、設施種植、草食畜等特色高效產業,構建起了以種養業為主導,光伏扶貧、勞務輸轉、資產收益為補充的多元富民產業體系。
戈壁農業步入“快車道”。立足貧困戶耕地少,土地貧瘠的問題,瓜州縣搶抓戈壁農業發展有利機遇,扶持貧困戶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戈壁農業1800座;扶持貧困戶發展壯大養殖業,調引投放基礎母牛、母羊10萬只,移民鄉鎮肉羊飼養量達到35萬只,貧困群眾養殖業收入比例顯著提升。
電商平臺搭建“新橋梁”。針對農產品市場價格低迷、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瓜州縣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建成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中心、站點90個,特色農產品運營服務中心7處,電商扶貧網點實現全覆蓋,有效拓寬全縣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光伏扶貧催生“新動力”。立足光熱、電網等優勢,瓜州縣積極探索光伏扶貧新路徑,整合扶貧資金,多種模式推進,將光伏新能源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至目前,全縣共建成地面集中式、村級聯建式、戶用分布式、異地帶貧式光伏電站209個,帶貧收益貧困戶2263戶,每戶年收益3000元以上。在33個移民村各新建35~50千瓦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1個,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實現貧困村光伏電站全覆蓋,徹底解決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
就業扶貧鋪就“致富路”。結合貧困戶發展需求,有效整合培訓資源,采取定單、定向、實崗、實訓,大力開展勞動力實崗技能培訓,發展勞務經濟,確保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引導更多人員返鄉就業創業,鼓勵龍頭企業在鄉鎮、村組新建扶貧車間7處,帶動600戶貧困戶就近就業脫貧。

涇川縣按照“扶持壯大一批、盤活提升一批、規劃新建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養牛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規模養牛場等多種類型的經營主體,大力推廣應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養牛農戶)”的基本“三變”模式,探索形成了“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經營主體走、經營主體帶著貧困戶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需求走”的農村經營新機制和“投牛還犢型、寄養代養型、入股分紅型、大戶帶動型”等四種適合縣情實際的發展模式。
投牛還犢模式。涇川縣盛泰牧業公司發動朱家溝村24戶貧困戶組建隆順養殖專業合作社,由盛泰牧業公司向貧困戶投放基礎母牛24頭進行繁育,所產第一胎牛犢返還公司,母牛歸貧困戶所有繼續繁育,既壯大了肉牛養殖,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寄養代養模式。汭豐鎮鄭家溝村、太平鎮盤口村60戶缺技術、缺勞力的貧困戶,把依托草食畜牧業項目投放的60頭基礎母牛寄養到首燕牧業公司,公司按每戶每年1500元進行分紅,連續分紅3年,戶均收入4500元。入股分紅模式。借助農村“三變”改革機遇,成立18個養牛專業合作社,吸納7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529戶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戶加入合作社,每戶安排5000至1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或后續產業發展資金,通過合作社,集中入股鼎康肉牛公司,公司按“固定+盈利”的方式給貧困戶進行分紅,1萬元每年固定分紅855元,盈利分紅0.6%。大戶帶動模式。堅持規模養殖和農戶飼養同步推進,鼓勵支持縣內養牛大戶和能人建辦養殖小區,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牛產業。永新黃牛飼養有限公司通過進牛、養牛、售牛3個方面向周邊農戶提供品種來源、技術指導、銷售渠道方面的支持,確保農戶選種不愁來源、養牛不愁技術、售牛不缺渠道,帶動本村22戶群眾養牛102頭。

通過四種模式的帶動,涇川縣牛產業呈現出“總量擴張,質量提升,效益凸顯”的良好發展態勢,預計到今年底,全縣牛飼養量將達到3.6萬頭以上,出欄達1.7萬頭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