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勇
(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30)
祁連山裸鯉魚(Cymnocypris chilianensis),分布于河西走廊黑河和疏勒河水域,是黑河和疏勒河水域中的特有土著經濟魚類,甘肅省僅在武威石羊河、酒泉北大河和張掖黑河支流存在[1-4]。從2014年以來,祁連山裸鯉成魚以黑河野生抓捕為主,在通過人工繁殖育種,進行下一代的養殖。在裸鯉試驗培育仔魚的同時,因為缺少開口餌料,所以導致幼魚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死亡率升高[5]。本試驗選擇3種不同的餌料做為裸鯉魚苗的開口餌料,探討了不同餌料對裸鯉的開口影響,最后選出裸鯉理想的開口餌料,為以后的人工繁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試驗魚為2018年3月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河西水產良種試驗站人工催產、孵化出膜12 d后的仔魚,飼喂開始平均體重(干重)為(0.0105±0.0005)g,初始平均體長為(1.08±0.04)cm,體格健壯。當祁連山裸鯉魚苗出膜后10 d左右后,卵黃囊全部完全吸收后,暫養至魚苗能夠上浮時,進行試驗。選用的餌料為:鹵蟲、飼料、蛋黃。蛋黃人工碾碎;鹵蟲為人工培育;投喂前用3%的食鹽水溶液進行消毒。試驗設備在藍色循環式水槽內進行實驗 ,利用長0.9 m,寬0.6 m,水深0.8 m水槽3組,各槽放入100尾魚苗,控制水溫在17~18℃,pH為7.5。分別使用豐年蟲、蛋黃和人工配合飼料飼喂[6]。使用前用10 mg/L KMnO4溶液消毒沖洗干凈[7]。
采用開口餌料分別為鹵蟲、蛋黃和人工配合飼料。鹵蟲又稱鹽水豐年蟲,鹵蟲為采用鹵蟲卵孵化的活鹵蟲[8]。蛋黃為煮熟的雞蛋黃。配合飼料見(表1)成分[9]。

表1 人工配合飼料的主要營養成分
試驗分為3組(I~III)采用鹵蟲、蛋黃和人工配合飼料為開口餌料,各組分別記為鹵蟲組(I)、蛋黃組(II)、飼料組(III),每組各設3個平行,每組平行100尾魚苗,暫養1天后開始試驗。試驗時間為2018年3月25日至2018年5月1日,共計36天。
I組(鹵蟲組):投喂時去除卵殼和未孵化蟲卵投喂。隨著仔魚的生長,可逐漸增大鹵蟲的投喂數量。
II組(蛋黃組):投喂前搗碎,雞蛋黃日投喂前期1/ 6個蛋黃 , 后期1/3個蛋黃 (根據魚苗的進食和生長情況)。
III組(飼料組):為魚苗專用開口全價配合飼料。前15天投配合餌料3g/次, 后15天為4g/次。(根據魚苗的進食和生長情況)。
每天投喂4次,時間為9:15,12:15,15:15,18:15。每天利用虹吸法吸出殘餌和死苗,同時換水,實驗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祁連山冷水漁業總站進行。
根據蘇應兵,楊代勤的試驗研究表明[10]每10 d對各個實驗組進行多次測量,每次每箱隨機抽取50尾魚。測其體長(精確至10 um)、體重(精確至0.1 ug)。根據稱量過程中,直尺測量其體長,之后先放入水中,過半小時后,用吸管吸出魚苗至濾紙上,吸干殘留水份后放入電子天平上測其體重。之后再放入水中,在測量過程中要求小心,確保幼魚不死、不受傷。
根據吳興兵[11]的研究試驗,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檢測采用Duncan,s法進行比較。測定每組魚的初始體重、初始體長,在分別投喂后10 d、20 d和30 d測定各試驗組的體重和體長,每天記錄各組魚苗的死亡情況。計算公式如下:

不同開口餌料對裸鯉幼苗成活率的影響見表 2 。由表2可得,第I組和第III組的成活率最高明顯高于第II組,I組的增重率最大,與其余各組差異顯著。II組和III組無顯著性差異。仔魚生長情況為I組> III組> II組,蛋黃(II)組至14天以后,基本穩定。其余各組存活率相差不大。飼料(I)組組生長情況最好。在試驗的0 ~7 d階段,I組的增重率最大,與其余各組差異顯著,III組增重率次之,在試驗的7 ~14 d階段,II組增重率最大。在試驗的14~21 d階段,II組效果最好。在試驗的21 ~30 d階段,III組增重率最小。就各階段而言,本試驗的14 ~28 d階段,各試驗組II組增重率最大。
有圖 1 可得,裸鯉幼苗的平均重量在群體平行試驗中呈上升趨勢(空白組除外)。試驗開始后10 d,各組裸鯉魚苗的平均體重依次為I組>III組>II組。在試驗的中后期,II組>I組>III組,在試驗結束后II組裸鯉魚苗的平均體重最高。

表2 不同開口餌料投喂魚苗平均體重、增重率及成活率的影響

圖1 裸鯉魚苗體重生長
有圖2可知,在實驗過程中,裸鯉幼苗的平均長度增加(空白組除外)。試驗開始后10 d,各組裸鯉魚苗的平均全長依次為I組>III組>II組。在試驗的中后期,II組>I組>III組,II組明顯高于其他各組與其余各組,差異顯著。

圖2 裸鯉魚苗平均長度
試驗開始后10 d,對各試驗組的幼魚肥滿度指標進行統計。根據實驗結果,在10 d內,飼料組的仔魚肥滿度最高,其次是鹵蟲,卵黃組最低。飼料組和鹵蟲組的魚體肥滿度明顯高于卵黃組。20 d鹵蟲組的魚體肥滿度明顯高于其他實驗組,鹵蟲組明顯高于飼料組和卵黃組。試驗結束后(30 d),鹵蟲組和飼料組肥滿度顯著高于卵黃組(表3)。
試驗中,卵黃組和飼料組的存活率在試驗早期是最高的,然后持續下降。剛出生的仔魚屬于內源性營養,對開口餌料的要求不高,而且攝食能力不強,隨著內源性營養的消失,必須要靠外界營養物質提供營養,保證魚苗的良好發育。祁連山水域中,祁連山裸鯉魚苗主要以水生昆蟲、搖蚊幼蟲等為食,并攝取少量枝角類和撓足類等浮游動物,而這種食性的選擇與它的消化系統是相適應的[12]。研究發現,餌料的營養性、適口性是仔魚開口期培育中的關鍵因素,特別是投喂營養全面、適口性好和可消化性好的餌料,對仔魚的存活和生長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3]。
不同開口餌料對祁連山裸鯉魚苗培育研究表明,鹵蟲(豐年蟲)可以做為裸鯉的開口餌料,使用鹵蟲定時、定量投喂能獲得較好的生長、發育速度。鹵蟲是祁連山裸鯉魚苗最好的開口餌料,在前期不適宜食用鹵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蛋黃和配合飼料的營養補充,但要控制飼養數量。在中后期為了提高仔魚的發育速度和減少死亡率,開始投喂鹵蟲。配合飼料作為活餌料替代開口餌料有良好的效果。

表3 不同餌料飼養魚苗肥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