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蓮
?
淺談廣西蠶桑產業的發展優勢與挑戰
蔣玉蓮
(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 廣西南寧 530007)
廣西作為國內桑蠶產業第一大區,蠶繭產量和生絲產量等多項指標近十年來均穩居全國第一位,在這些成績背后仍有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文章對廣西桑蠶產業發展的優勢、面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
廣西;蠶桑產業;發展優勢;對策與建議
我國是世界蠶桑絲綢生產的發源地,栽桑養蠶歷史源遠流長。從商周到宋代,蠶桑生產一直以北方較為繁榮,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宋代以后,隨著棉花的傳入,農業生產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北方干旱少雨適宜棉花生長,南方積溫較高、雨量充沛桑樹生長旺盛,蠶桑開始南移,并在全國各地發展,成為世界第一蠶繭大國。廣西地處中國西南沿海,早在2000 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合浦港、徐聞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2~3]。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也標明廣西合浦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1]。
廣西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適合蠶桑生產的特殊氣候條件,天氣溫暖、熱量豐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植物生長期長,一年可以養十幾批蠶,相較于我國北方以及四川、云南等其它省區,有明顯的氣候優勢。
近年來,廣西蠶桑蠶業的發展一直處于全國前列,已經成為我國桑蠶產業的第一大區。據農業部門統計,廣西的生絲產量、蠶種產量和桑園面積等各項指標均為全國首位,其中蠶繭產量在2016年已達到37.8萬噸,占全國產量的48.27 %。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廣西桑蠶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隨著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廣西桑蠶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如何實現廣西桑蠶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廣西由蠶桑大區向蠶桑強區的過渡,是廣西桑蠶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對廣西桑蠶業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優勢進行介紹,并針對廣西桑蠶業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幾點對策和建議,供同行參考。
在廣西自治區政府的帶動和鼓勵下,廣西建立了適合于廣西地區特色的管理機制,效果顯著。首先,完善了激勵和考核機制。加大激勵與考核的深度和力度,使激勵與考核不止步于形式,將考核工作具體落實到各個崗位,實施嚴格的全面考察,對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和處理,積極探索考核方式提高效率和效果。在嚴格、公正、公平考核的基礎上,進行激勵和懲罰,使各部門干部保持較高的工作熱情、發揮工作積極性。其次,完善和豐富了扶持機制。強化發展專項扶持措施,推動建立健全桑蠶產業的財政、金融、用地等扶持政策。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對桑蠶產業進行扶持,支持都市現代桑蠶產業重點地區,重點項目建設,使桑蠶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發展。最后,建立了嚴格的管理責任制。廣西目前針對桑蠶產業管理,建立了由上至下的約束體制,明確涉及到桑蠶產業的各級人士的工作職責,使廣西蠶桑產業各個環節得以監管到位。按照發展規劃的要求,合理布局,穩健擴大桑園面積,形成優勢產業帶,推動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使得廣西蠶桑產業化發展健康前行[4~6]。
自政府提出“東桑西移”以來,廣西對桑蠶產業一直保持著高度重視,大力推廣,積極倡導蠶桑蠶業的多元化開發。通過多年來的努力,深度挖掘開發種桑養蠶產業鏈當中副產物的多用途性,由單一經營轉變為多元化發展,在多角度開發過程中,引起產業鏈的跨越,桑蠶產業已呈現果桑、桑葉食品、桑枝食用菌、桑園養殖、桑葉畜飼料等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在綜合程度上為桑蠶產業提高了經濟效益和抗風險的能力[7~9]。
桑蠶產業是一個橫跨第一、二、三產業的系統工程,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產業間相互滲透、前后聯動,因此,建立由政府統籌全局指導,企業參與帶動的的一體化管理機制更有利于桑蠶產業化的發展。近年來,廣西農業部門一直積極引導桑蠶業的發展,根據本地情況,積極組織開展蠶桑生產,探索桑蠶產業化道路,鼓勵科技在桑蠶業中的應用,不斷壯大科技隊伍,通過蠶業技術推廣網絡,與蠶農密切聯系,向蠶農轉播科學養蠶技術。不僅如此,廣西農業部門還積極扶持有條件的蠶業站、蠶種場、經作站等組建蠶繭絲綢公司,并以公司為龍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農戶”等模式,積極推進蠶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廣西蠶業產業化經營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在少數民族地區、山區、貧困地區,這些舉措成效顯著,通過種桑養蠶,幫助農民逐漸脫貧,走上致富的道路[10~11 ]。
人才積累對于桑蠶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本著“以人為本、以才興業”的思想,廣西對于桑蠶專業人才的吸收和培養十分重視,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一是大力引進桑蠶產業專業人才,領導親赴有蠶桑專業的各大高校與畢業生見面交流,暢通人才引進渠道,提高人才引進的工作成效。二是選派部分技術人才到省外學習培訓,開闊視野,更新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蓄積力量,創新未來。三是加大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力度,采取辦班培訓、定向培養、等多種形式培養人才,建設行業內的人才小高地。四是吸引東部到廣西投資、合資、合作,對外大力引薦和招聘各類人才,對內加大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培訓的力度,以適應新時代蠶桑產業發展的需要。
蠶桑產業容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部分地區在發展蠶桑蠶業的過程中受到阻礙,幾經市場的挑戰,桑蠶業在廣西才得以繁榮發展,并且經濟效益優勢明顯。但是由于廣西的大量桑蠶蠶區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正向引導對當地蠶桑的發展有積極影響,當在領導輪換、政策解讀、長期與短期規劃等方面,由于地方干部的綜合素質或專業素質不足,上文提到的優勢常常被忽視,造成桑蠶產業發展帶來的好處難以被充分利用。其次,由于稅收機制的改變,政府的重視程度有所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西蠶桑產業的發展。
目前在廣西,不少蠶農的思維具有局限性,對蠶桑生產定位不足,期望不夠,大部分人以副產業來對待,缺乏認真經營它的念頭,一年只養幾張蠶,沒有好好利用廣西得天獨厚桑樹生長期長的氣候條件。行情好的時候就積極點,行情差了,就挖掉不種了,或者爆發蠶病后,不能積極面對改進養蠶技術,而是消極放棄,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得生產不穩定,蠶繭品質難以保障,效益不夠突出。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社會經濟的增長加快,廣西的城鎮化建設的進度加快。過去那種“以耕為本”的思想正發生著本質性的改變。勞動力用工費用上升,農戶不再如以往般依賴土地,在廣西不少桑蠶產區,外出務工的農民占農村勞動力的70 %以上,而蠶桑產業又屬于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產業,由于人口的流失,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直接帶來的影響便是“種桑養蠶不如外出打工",農戶毀桑或棄桑,或將自家桑地無償給附近農戶種植,從而迫使家庭經營很難向規模化轉型,阻礙了蠶桑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政府應該加強宣傳和學習,通過定期的學習班等形式,提高干部和蠶農的認識水平。不僅如此,地方還應該按照一定程序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到農民群眾中間,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要,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借此機會,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隊伍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讓大量的蠶桑專業的科技干部走到農戶家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宣傳蠶桑生產的經濟效益,教授蠶桑生產的科學技術,給農民答疑解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擴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培訓,健全科技特派員支持機制,提升科技特派員技術水平,提高科技服務質量,逐步把農村青壯年勞力留在當地,培養成為懂技術、會操作的新型職業農民,帶領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蠶桑生產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要讓蠶桑產業化穩步前進,必須建立和完善蠶桑生產風險規避制度,維護廣大蠶農的利益。同時還應該制定適宜蠶桑生產的惠農政策,并采取各種措施將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完善補貼方式,確保補貼資金足額并及時兌現到蠶農手中,充分發揮惠農政策增收效應,利用農業補貼的導向性,引導、堅定蠶農的蠶桑生產的信心,使更多的蠶農選擇由城市回流鄉村,充實勞動力,為實現產業轉型打下基礎。
目前廣西蠶桑行業的研發體系還不夠完善,制度不夠健全,科技資源整合不夠,影響了優勢的發揮。應當繼續提高創新研發的綜合能力,積極推進科研成果權益分配制度的改革,讓成果完成人分享成果轉化后的經濟效益,從實質上激勵科研人員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研發蠶桑新品種、新技術。另外,好的成果要轉換成經濟效益,離不開到位的推廣,因此,還應該重視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采取措施穩定隊伍,加強服務能力,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健全激勵和經費保障機制。
[1]羅恒成.廣西蠶業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4-5.
[2]顧國達.蠶業經濟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
[3]顧國達.世界蠶絲業經濟與絲綢貿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4]祁廣軍,于永霞.廣西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蠶業科學,2013,39(5):0984-0990.
[5]祁廣軍.廣西桑蠶業競爭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9.
[6]陳祥平,程明,范小敏,等.發揮特色優勢促進四川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對廣西繭絲綢業的實地考察與學習思考[J].絲綢,2012(12):72-80.
[7]樂波靈,虞崇江,李燕飛等.廣西蠶業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思考[J].中國蠶業,2016,37(1):36-40.
[8]王承相.加強蠶桑技術推廣工作的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5,9(12):140-141.
[9]楊歡,吳殿廷,王三三.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階段性及其策略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6):75-85.
[10]陸瑞好.廣西蠶業淺談產業化經營及其發展方向[J].廣西蠶業,2001(3):45-48.
[11]王明霞.鹽城蠶桑業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02
[S88-9]
B
2095-1205(2019)0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