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東
淺談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有效途徑
吳會東
(遼寧省綏中縣農業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葫蘆島 125200)
文章從桑葉質量、蠶體強健度、良蛹率與發蛾率、產卵量四個方面闡述了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有效措施。
原蠶種繭;一代雜交種;制種量;有效途徑
原蠶生產的目的是生產一代雜交種。養好原蠶,獲得優質種繭是生產優質雜交種的基礎[1]。在保證蠶種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是提高蠶業生產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必須認真把握原蠶飼養及制種各階段的關鍵技術,提高原蠶體質,增加蠶蛾造卵數和單蛾產卵量。本文論述了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生產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桑葉是蠶業生產的基礎,桑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來源于桑葉[2]。因此需要高質量的桑葉來滿足桑蠶在不同發育階段所需的營養。優質桑葉可提高蠶體、蛹體的強健度,提高單蛾造卵數和產卵數,影響蠶種的內在質量,減少不良卵的發生[3]。因此,做好桑園管理,是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前提條件。
做好桑園的肥培管理是提高桑葉質量的重要手段。桑園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兼顧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保持土壤中N、P、K含量的合理水平,保證桑樹生長所需養分[4]。同時還要做好桑園水的管理工作,做到 “旱能澆、澇能排”。遵照 “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的防治原則,在確保養蠶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農藥,防治桑園病、蟲害,提高桑葉產量。總之,只有做到科學、合理地管理好桑園,才能達到提高桑葉產量、質量的目的。
在原蠶制種生產中,保證蠶期個體健康、體質強健,有充足的營養積累,才能保證后期雌蛾造卵的需要,增加產卵量[3]。因此,加強飼養管理,精心飼育,確保原蠶體質強健,獲得優質種繭,是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基礎條件。
首先,原蠶收蟻要確保一日孵化率。桑蠶原種催青時,可以采用簡化催情標準,在達到戊3胚胎后,溫度用比常規催青標準提高0.5~1℃保護,再配合轉青卵黑暗保護控制技術,可保證蟻蠶孵化齊一,確保一日孵化率[3]。
其次,做好各齡期溫度、濕度調節。小蠶期飼育溫度控制在26~27 ℃,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 %,4齡保持在24 ℃,5齡保持在23 ℃,相對濕度保持在70~75 %。稚蠶期飼養要保證發育齊一,做好提青分批,按標準淘汰遲眠蠶、弱小蠶,提高蠶體發育的勻整度。壯蠶期是原蠶積累營養的重要時期,營養積累充足,單蛾造卵數、產卵數就多,才能達到提高制種量的目的。尤其在4齡和5齡中前期,做到量桑飽食,促進造卵物質積累,以增加造卵數。5齡后期,控制給桑量,讓蠶兒多吃些葉脈,提高蠶的消化率,增強其體質,為提高健蛹率打下基礎。
合理地上蔟和蔟中保護,加強后期管理,可減少不結繭蠶和后期死蛹的發生,降低不受精卵,減少母蛾體內殘存卵,從而提高產卵量[3]。
上蔟時要做到蔟室、蔟具、蔟中環境三干燥,防止過生、過老和過密上蔟,做到適熟稀上,做好通風、排濕工作,光線均勻稍暗,以減少不結繭蠶,提高良蛹率。做好早采繭工作,早采繭時要做到“輕采、輕放、輕倒、輕攤”,粒粒平鋪,防止蠶繭堆積,避免產生蒸熱,減少后期死籠繭和縮尾蛹的發生。
種繭保護的安全溫度范圍是21~27 ℃,適溫范圍23~25 ℃。實踐證明,種繭期用24~25 ℃保護,雌蛾產卵數、良卵數最多,不受精卵率最低[1]。蠶蛹復眼著色前的階段對高溫的敏感性最強,長時間接觸30 ℃高溫,死蛹增加,發蛾率降低,雌蛾造卵數、產卵數顯著減少;高溫影響雄蛾生殖機能,致使不受精卵增多。種繭長期在低溫下保護,蛹期發育經過延長,羽化的蠶蛾活力差,影響交尾,增加不受精卵,雌蛾產卵數少,殘存卵多。用20 ℃以下保護,雖然能增加造卵數,但卵粒偏小,產出卵率和正常產卵蛾率降低。為了調節對交批次,雄蛹可以在21~27 ℃范圍內進行發蛾調節,但要絕對避免30 ℃以上的高溫和20 ℃以下的低溫,防止溫度激變對蠶蛹造成的影響。
種繭期濕度保護的安全范圍是70~85 %,中心是75~80 %[1]。相對濕度低于60 %時,出蛾率和產卵量均顯著降低,且不受精卵多。尤其在化蛹、化蛾前夕最為明顯。化蛹時干燥,半脫皮蠶和半脫皮蛹增多;化蛾前夕干燥,蠶蛾羽化困難,交配性能降低,甚至不能交配。因此,臨近化蛹及發蛾時,要特別重視補濕工作,環境過于干燥,會增加半化蛹,顯著降低發蛾率與產卵數,同時增加不受精;環境過濕則會誘發產生僵蛹。
種繭期光線保持晝明夜暗,能促使羽化齊一,因此要避免種繭期尤其是裸蛹期夜間光線明亮,以防止造成制種時陸續出蛾情況的發生。
合理計劃安排削繭鑒別制種工作進度,采用“一削、二看、三倒、四輕放”的精細削繭鑒別方法。在發蛾調節適當、勞動力允許的情況下,削繭鑒別工作越遲越好[1]。從復眼開始著黑色到生殖器著色前這一時期,做好雌雄蛹鑒別工作,防止蛹體因過嫩而易創傷或過老不易分辨雌雄,提高鑒別準確率。要做好蛹期管理工作,搞好蛹期防病衛生,墊蛹材料及蛹室環境要干凈,嚴格進行消毒,減少蛹期病菌感染,防止后期死蛹的發生。
根據調查發現,蠶蛾在羽化后4~5 h進行交配,可增加產卵量,并且產卵速度加快。適當延長交配時間,蠶蛾表現出產卵快、產卵集中、卵量多的特點。因此,在制種生產中,一定要認真做到早感光、晚捉蛾、延長交配時間的技術要求。保證充分交尾,促進雌蛾快速產卵,減少母蛾體內的殘存卵;延長交配時間,一般初交蛾控制在不低于4 h、二次交掌握在不低于5 h為好。若交配時間超過 6 h,則容易散對損失卵量。同時,加強對雄蛾的管理,盡量做到利用當日新鮮雄蛾交配,及時對雄蛾進行冷藏,冷藏溫度應控制在5~10 ℃之間。
交配環境與產卵環境,對蠶蛾交配與產卵亦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交配過程中,如果交配室內高溫干燥、光線過強、風力大,則交尾蠶蛾容易散對,造成不受精卵增加和產卵量減少。如果產卵室內高溫干燥,卵的膠著力差,易造成脫卵、死卵多,同時不良卵也大大增加。如果產卵室的光線過于明亮,則蠶蛾產卵的速度變慢。因此,在種繭制種過程中,務必調節好交配室、產卵室的溫度、濕度和光線。交配室溫度控制在23.5~24.5 ℃之間,產卵室溫度控制在24.5~25.5 ℃之間,干濕差保持在2~2.5 ℃。避免高溫、干燥和強光刺激。產卵室要做好遮光,保持黑暗,促使雌蛾快產卵,盡量做到“明交暗產”。同時,要適當換氣,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利于雌蛾產卵[3]。
綜上所述,重視桑園管理,提高桑葉質量;科學合理地應用蠶期飼養技術,精心飼育;加強種繭期管理;靈活運用各項制種技術措施,均是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的有效途徑。只有加強以上各個生產環節的管理工作,嚴格要求,相互銜接,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原蠶種繭制種量、提高蠶業生產經濟效益的目的。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04
S882
B
2095-1205(2019)0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