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晴 武 岳 張云天
?
美學原理與賞析——論園林中的意境美
肖雨晴武岳張云天
(河北農業大學園林與旅游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中國園林,猶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畫,一首極具韻味的田園詩,其中的美以景觀為載體,傳達到每位游人的心間。園林的美包含形式美與意境美兩種不同的層次,形式美是感官的愉悅,而意境美是心靈的愉悅。文章對意境美進行了解讀,分析了其結構和特點及營造方式。
園林;美學原理;意境美
園林之美,一般包括了形式美和意境美兩種不同層次的類型。形式美是人們最熟悉的美感形式,即形式所帶給人悅耳悅目的感官愉悅;意境美則是統覺、情感與想象的產物,不同于表層的感官愉悅,而是心居神游所帶來的悅心悅意之心靈愉悅。真正美的園林會讓游覽者通過眼前的景象,進入一個情景交融的幻想世界。
由園林的形式美聯系到園林的意境美時,可以聯想到清代畫家鄭板橋提出的“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1]。”竹子如此,其他景物亦然。由目及心,由心及神,園林的意境美是心居神游所帶來的悅心悅意之心靈愉悅。
提到意境,往往是指人們寄情抒懷、表明觀點,體現其哲理性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所謂園林中的意境,便是造園家將自己聯系社會實踐、人生深刻哲理,運用豐富的創造想象、聯想等思維,在園林景象中的物態化傾注其間;促使園林形象達到所反映的情意情景與之交融的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
園林意境概念的發展可追溯到東晉至唐宋年間,園林有了當時山水詩、畫及游記的依托,使得文人騷客有了盡情抒懷之處。與此同時,園林的規模呈現出由大變小之態,更趨精致,園林造景也更加趨于自然,游人在其中既可輕松愉悅,亦可觸景生情。園林的創作方法由寫實趨向于寫實與寫意的結合,園林意境就此產生。如《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文帝入華林園,對隨行的人說:“會心處不在遠,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間想”之趣。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歸隱后恬靜淡雅的意境;唐宋時期的王維用“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表現了輞川別業中的詩情畫意。
元、明、清的造園大師計成、李漁等人都將詩、書、畫等文藝修養等集于一身,他們手下的園林也都體現了在《園冶》中所提到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境界。對園林意境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通過造園主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高度凝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意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審美主體在游覽欣賞這些具體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補充、拓展,“去象取意”思維加工后,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意、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上升到“得意忘象”的純粹的精神世界。[2]園林意境的審美結構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園林意境的生成,源于園林意境與生活經驗的虛實相生。園林景物如建筑、山石、水體,為實象;園林景象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蘊藏著造園家的思想內涵及審美趣味,為虛象。
2.2.1 與環境的契合
園林意境不能單獨存在,它與物境高度契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廣場氣氛肅穆,枯樹、斷垣殘壁、灰色浮雕等諸多景觀使人聯想到1937年在南京那300 萬被屠殺的無辜平民,使人想到那些生與死、痛與恨。
2.2.2 與身心的契合
物境是人的身體可入之境,意境是人的心神可入之境,二者在園林中高度契合,不可分割。在故宮中行走,感受中軸線上三大殿的氣勢,感受皇家園林的氣派,感受園林帶給心靈的震撼。其他藝術形式要想給人帶來這般震撼,需通過藝術幻想間接實現,而園林藝術則是在現實世界直接建構而實現這種理想。
2.2.3 與生活的契合
園林的意境美與生活是高度契合的,不過此處的生活并非日常生活,而是審美生活。像《園冶》中提到的“水令人遠,石令人古”就將園林中的石、水在審美的層面的附加了一層精神內涵。園林較多的以自然元素為物象,以日常審美經驗為基礎,在給游賞者極大想象空間的同時又與生活環境融為一體。
如何營造園林職中的意境美呢?就是通過把自然之景的具象與抽象的藝術之美進行再創造,重新設計和施工呈現出新的園林美,并由此表現出園林中的意境美。
3.1.1 實景互借
“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如遠借、鄰借、俯借、應時而借”[4],這一“借”字就體現出了造景手法的要訣。“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畽,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3]。”好的景色為我所用,俗的景色屏蔽在外,就會創造一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宜兩亭就是借景的范例。拙政園中的中園和西園便是如此,西園可以在亭中巧借中園之景色,中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之情趣,借亭入景,融景于亭,乃借景之范例也。
3.1.2 虛實相生
清代文學家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提到:“虛中有實者,或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廚處,一開而通別院。實中有虛者,開門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于墻頭,如上有月臺,而實虛也。”[4]虛與實的對比、結合,創造了曲折幽深的意境,營造了令人稱贊的藝術效果。
現代園林中也十分重視空間的虛實,有時會借助光來表現空間的虛實。貝聿銘先生十分注重光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他的設計名言是“讓光線來做設計”,于是他常借助建筑的幾何結構創造出光影效果,來表現空間的虛與實,從而創造出意境美。安藤忠雄大師設計的光之教堂同樣運用了光與空間的結合方式,“光之十字”產生了強烈的光與影、明和暗的對比,令人置身于圣境,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園林的意境美不會單獨存在,它會藏在潺潺水聲里、藏在枯樹勁松里,藏在充滿畫意的園林之景里。《園冶》中提到的“兩三間曲盡春藏,一二處堪為暑避。隔林鳩喚雨,斷案馬嘶風。花落呼童,竹深留客。”[4]就體現了這般意境。鳩聲、雨聲、呼童聲為天籟之聲,林、花、竹乃田園之畫。聲中有畫,畫中有聲,園林的意境之美也都藏在了這聲與畫之中。
園林的范圍是有限的,不過有限的景物里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意境,中國南方園林就在較小的有限的空間里傳達了廣大幽深的審美境界。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提到“小中見大者,窄院之墻宜凹凸其形,飾以綠色,引以藤蔓。嵌大石,鑿字作碑記形。推墻如臨石壁。便覺峻峭無窮。”[4]院墻雖窄,但應凹凸有致,在墻上加以藤蔓做修飾,借其動人的曲線之美,把小小的院落打造成既有婉轉之美,又含峻峭之味的一方天地。這種“小中見大”手法就在有限空間里創造出了較多的景色,體現了園林的意境美。
日式禪宗園林——枯山水,便是把有限的景物創造出無窮之意境。以一草一木,一砂一石為佛陀,目之所及,心為之通。枯山水的絕妙之處在于它的靈巧而精致,枯寂而微妙,抽象而深刻。明明無山無水,卻讓人感覺到水之潺潺、山之巍峨、宇宙之浩瀚。日本園林就是用這種簡單的構成要素達到深邃的意韻效果,并創造出能使人入靜入定、超凡脫俗的心靈感受,引發觀賞者對其人生的思考及感悟。
縱觀園林之美,不僅美在咫尺山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更是美在浩瀚宇宙的意境空間。讓每位游賞者都能在有限的景色里神游于自己的心靈世界中,產生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便是園林意境美的境界了。
[1]邱明正.審美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2]劉翠鵬.意在筆先 融情入境——管窺中國園林意境的創造[D].北京林業大學,2004.
[3]計成.園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4]沈復.浮生六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08
S68
C
2095-1205(2019)0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