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鶴
?
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孫鶴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重慶 401320)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金融體系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但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像制度不健全、功能配置不科學、貸款困難、監管效率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文章研究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農村金融體系;問題;對策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是國計民生的大事,尤其是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直接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小康社會的建成。近年來,雖然農村金融體系在政府的帶領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阻礙了其發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農村金融體系是指在農村地區實行的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而制定的一些金融管理制度,設立的一些金融機構,利用金融政策和方式來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其主要標志是貨幣流通和農民的金融信用活動,進而構建的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1]。
隨著商業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導致很多銀行從農村地區撤離,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明顯減少,營業網點服務范圍逐漸縮小,大大減弱了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并且面對客戶不同需求時,農村金融機構不能為其提供系統、全面的服務,服務類型單一,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再加上,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用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除農業銀行外,其他銀行逐漸減少了農村地區的發放貸款比例,甚至還有從農村金融機構挪用資金的情況,致使資金與經濟發展出現失衡現象。
由于農村信用擔保機制建立的比較緩慢,導致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缺乏抵押擔保品,目前我國農村的信用擔保業務還不成熟,沒有形成規模化和規范化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導致難以滿足農村信貸市場發展的需求。而發達國家比較注重利用抵押擔保業務來促進農村信貸市場的發展,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滯后性。
由于農業保險在深度和規模上都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一方面農業保險沒有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還不到位,更別說建立相關的農業保險機制;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最后由于農民自身對農業保險的認識不足,并沒有強烈的參保意愿,致使農業保險發展緩慢。
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效率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金融監管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監管的理念和內容陳舊。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的依據主要是通過行政文件實現的,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范標準,監管的內容也是對一些業務的審批和檢查,其目的是看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村經濟是否和諧發展,缺乏對風險的評估和分析,監管理念存在滯后性;二是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構問責制。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不作為、徇私舞弊等現象嚴重,尤其是一些有厲害關系的監管人之間存在特殊的利益關系,使農村金融監管失去了公平性和合理性。
目前,由于我國農村金融缺乏舒適的生態環境,致使農村金融法律體系構建緩慢,金融機構的服務面不廣,農村用戶在信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無法根治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法律體系的建設存在滯后性。自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以來,還沒有制定專門的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即使有也是一些法律效應不強的規章制度或規范性文件,起不到約束作用,仍然存在著經營風險。對于那些非正規金融機構起不到打擊作用;(2)農村金融服務類型少。農村金融機構除了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提供信貸服務外,其他銀行在這方面的服務較少,雖然,國家大力倡導支農惠農服務,但積極性依然不高,很多農村地區缺乏擔保、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機構,服務類型少,覆蓋面低。農村正規金融缺乏良性競爭環境,致使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應運而生;(3)農村信用環境比較惡劣。不管是農戶個人還是農村地區的企業,法律意識和信用觀念都比較薄弱,頻繁出現一些個人失信及企業造假的行為,有的企業為了能申請到銀行的貸款或逃稅,便虛報、篡改、捏造財務數據。再加上農村沒有建立統一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沒有聘請權威機構制定信用評價方法和對失信行為的懲治機制,致使農村金融機構不能準確的將資金投向有投資機遇的農戶和企業[2]。
首先,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金融體系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需要充分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強化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認識,在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過程中,要遵循時代發展的規律,不斷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升服務效率;其次,做好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工作,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
農村金融結構單一是目前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無法適應農村金融發展的需求,因此,農村金融體系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農村金融服務領域,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采用合作的方式來解決資金問題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也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但需要建立規范的農村金融合作體系,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樣才能為金融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通過降低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加入其中,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環境與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農村金融體系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好的金融環境為依托,首先,不斷優化法律法規環境。這是建設農村金融環境體系的基礎,因此,國家應該積極出臺有關農村金融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執法力度,用法律武器懲治不良的失信行為,建立良性的農村金融競爭環境;其次,構建相應的信用體系。構建相應的信用體系,需在農村搭建行業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信息逐漸實現透明化。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機制,將信用與信貸業務掛鉤,強化各類中小企業及農戶對信用的認識[3]。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金融體系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是支農惠農服務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擴大農村金融體系覆蓋范圍、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規范的農村金融合作體系、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環境,并在政策的引導下,推動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1]谷連杰,高曉光.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思路[J].福建農業,2015(1):2-3.
[2]閆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經濟縱橫,2015(2):45-48.
[3]洪正,王萬峰,周軼海.道德風險?監督結構與農村融資機制設計——兼輪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6):189-206.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33
F323.8
C
2095-1205(2019)04-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