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箏 賀菊蓮
?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上海棉紡織業加工訂貨探究
馬箏賀菊蓮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加工訂貨作為中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初級形式,對加強國營經濟同上海棉紡織私營工業聯系合作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公私合營奠定基礎。文章研究加工訂貨在上海棉紡織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提出、實行及影響作用,以期將上海棉紡織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加工訂貨的歷史意義較完整地呈現出來。
加工訂貨;上海棉紡織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1949年6月1日,市軍管會貿易處頒布四項辦法,并由上海貿易總公司收購各廠部分成品,辦理訂貨業務來協助各廠復工。1949年9月,中財委為迅速恢復棉紡織業生產,在北京召開全國棉花會議,確定“原棉自給”原則、增產原棉方針及調度棉花措施,成立上海市花紗布公司。同年,籌建上海公私營紗廠聯合購棉處,增加市場棉紗供應。市中紡公司和花紗布公司采取以紗易布、以棉易紗的方法解決工廠原料供應,掌握成品物資以穩定市場的物質力量。1950年春,隨著上海工業生產恢復,以紗易布、以棉易紗過渡到撥付原料結付加工費收回成品的較正規的發料加工、訂貨形式。
1950年3月起,國家財經統一,為私營工商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隨著物價趨于穩定,社會虛假購買力消失,市場商品交易下降,私營工商業過去畸形發展和依賴投機的病態暴露出來,工廠產品滯銷,3~ 5月間上海私營工商業申請歇業的達6 000 多戶。據此,中央決定調整工商業,將擴大加工訂貨作為工業方面調整公私關系的一個主要措施,有計劃地組織私營工廠的生產銷售,鼓勵其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1950年10月后,由于農業豐收基本解決了棉紡工業的原料問題,全國市場開始趨向正常,私營棉紡織工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逐步恢復生產。14 家工廠于1950年10月先后復工,棉紗月產量創造了抗戰勝利后的最高記錄。
由于上海私營棉紡工業在全國比重較大,紗布又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上海解放后政府進行扶植,生產逐步恢復。但1950年9月出現新困難:花紗布公司庫存棉紗15000 余件,而上海每月需要量達60 000 件。為使生產有秩序進行,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1951年1月發布《關于統購棉紗的決定》,公、私營紗廠所存貯的棉紗、棉布,都須向國營花紗布公司登記并由其承購,不得自行在市場出售。國家統購或承購的價格包括廠方的成本和合理利潤。使上海資本主義工業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棉紡工業和以棉紗為原料的資本主義工業行業的生產進一步納入國家計劃軌道,有效貫徹了對資本主義工業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市場管理方面,集中公私營紗廠的產品,有計劃地分配于廠商,國家基本掌握了紗布分配的主動權。在生產方面,每季前由華東紡織管理局確定公私營棉紡廠生產水平,同業公會據此組織會員廠確定各廠加工訂貨任務。在銷售方面,使私營棉紡織廠與自由市場不發生聯系,限制資本主義的盲目發展。棉紗統購不僅使歷史上棉紗價格帶頭上漲的局面徹底改變,而且促進了私營紗廠的生產不斷發展,產銷趨于平衡。
這一時期私營商業的改組和改造盛行,在某些私營商業中開始出現代銷、批購、代購及經銷等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與此同時,國家對加工訂貨的行政管理工作也逐漸完善。首先,為了全面了解和深入管理加工訂貨,由工商局、工會等單位在1950年各業加工訂貨審核小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重點行業建立專業小組。其次,對外埠各單位在上海的加工訂貨工作也進一步加強管理。1951年1月華東貿易部同上海市工商局公布了各單位在滬采購物資辦法,規定各單位在上海進行加工訂貨或采購物資必須通過有關國營專業公司辦理,防止私商從中投機牟利。最后,對承接加工訂貨的私營工廠推行以中等標準核算原則,對成本、利潤和工繳、貨價等加強核算。
加工訂貨經歷過“五反”運動的曲折發展,進一步向中小工廠伸展,且工人在私營企業內部的監督作用得到加強。1953年8月,市政府公布《上海市加工訂貨管理暫行辦法》,推動加工訂貨的深入和擴大。1954年起,按季對加工訂貨進行計劃平衡,將私營生產逐步納入間接計劃。此外,對物資的統購統銷加強了國家對工業生產指導的計劃性,使私營工廠的生產原料進一步依賴國家加工訂貨的供應,產品銷路也依賴國家給予保障。上海政府加強了供產銷計劃平衡工作,1954年3月,向部分接受加工訂貨的大廠如永安三廠、申新九廠等派駐廠員,督促資本家制定和貫徹生產計劃、加強財務監督、團結教育技職人員,以保證棉紗、棉布等大宗商品均通過加工訂貨方式納入國家間接計劃。1955年,上海根據中央“統籌兼顧、全面安排”方針,將私營工業實行由主管局“一條鞭”歸口管理,統籌安排國營、公私合營和私營工廠生產。1956年1月,上海實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改變,加工訂貨關系轉變為公公之間、國家商業部門對工業部門之間的要貨關系,自此,加工訂貨的歷史使命順利完成。
回顧上海解放后7年的加工訂貨工作,其在對上海棉紡織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一,國家扶持私營工業,充分利用上海私營工業的資金、設備和技術條件等發展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所需物資,并引導私營工業向國家需要的方向發展,逐步將私營生產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第二,通過合同管理、工繳核算、原料核配、產品質量檢驗和在執行中的監督檢查,在活動范圍、市場價格等方面,對私營工業采取有伸縮性的限制政策,限制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對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團結教育資產階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加工訂貨的發展壯大了國營經濟,不但從供銷兩頭控制了私營工業,使其日益依附于國營經濟,而且在政府管理、國營經濟領導、工人監督,以及和資本家進行和平協商等方面積累了經驗,為公私合營準備了條件。
[1]張建才.新中國成立初期勞資關系問題的“經濟”維度[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24(03).
[2]李彩華.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私營工商業的兩次調整及其影響[J].史學月刊,2014(02):132-136.
[3]朱婷.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上海紗布市場的綜合治理[J].上海經濟研究,2009(08).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50
馬箏(1994- ),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經濟思想史;賀菊蓮(1978- ),女,漢族,湖南邵陽人,博士,貴州財經大學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經濟思想史。
F426.8
C
2095-1205(2019)04-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