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沖
?
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農業的發展
王沖
(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荊門 44800)
當前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農民主人”原則、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儼然成為現代化農業重點踐行的目標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深化與作用,給我國農業生產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信息農業生產方式所取代,以信息農業發展為主的模式內容儼然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重點貫徹與落實。
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農業;農業經濟;發展
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新興技術運用效果已經成為當下農業發展的關鍵要點。自2014年以來,農業部先后在多個縣市開展了信息農業試點工作,主張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以期促進現代化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與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目標。根據實踐效果來看,通過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化技術,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基本上得到充足保障,取得的效益成果比較顯著。最重要的是,發展信息農業可以讓農民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特點并獲得技術服務保障,及時解決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不足問題,促進農業生產朝向信息農業方向發展。
所謂的信息農業主要是指利用生產、傳遞、加工等整合信息的方式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指導作用而構建的信息農業發展體系。一般來說,大力發展信息農業的主要目的在于為農業生產與各項經濟活動提供具備價值性、實用性的信息數據,以期可以推動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介于信息產業主要以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依托,因此在研究與開發信息資源方面,難免需要利用產業群體優勢,實現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1]。
近些年來,農業生產與經濟活動主張應用信息農業發展模式作為內在驅動力,客觀反映當前農業生產過程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加以解決。其中,在技術手段的選取方面,主要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通過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靈活性、高效性特征,基本可以實現對數據信息的加工、傳遞、整理等要求,為農業人員提供決策性的數據支持。足以見得,信息農業及整個生產活動已經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作用。
目前,“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建設、推動農業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成為當下農業部門予以重點實現的工作內容。統籌規劃、明確責任,堅持以推動農業信息化為發展目的,確保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農業的協調效果與促進效果。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加強信息挖掘和分析、重點落實科學決策等建設內容大體上取得初步成果。可以說,現代化農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并以發展勢頭較為強勁的姿態進一步深入發展,提升我國信息農業經濟水平[2]。
信息農業之所以得到全面發展,是因為得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鼎力支持。換句話說,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與農業科技實現有機結合,給信息農業提供了依托力量,促使農業生產系統從傳統定性理解過渡到定量分析過程當中,為智能化農作物管理提供了實現可能。以下是本人結合相關經驗,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在信息農業發展中的實踐應用進行歸納與總結,以供參考。
所謂的農業系統模型與預測系統主要針對農業生產系統的主要成分及生產作用關系,成功構建關于農業生物、環境與技術相互作用的計算機模擬體系,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動態預測功能,為農業人員提供決策數據。其中,農業系統模型與預測系統根據動態預測系統的指示和要求,基本上可以實現對農業氣象問題、養分利用問題、病蟲害問題等的監測功能,確保農作物生長質量科學、合理[3]。
目前,信息采集系統作為農業系統模型與預測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結合基礎信息采集技術與實時控制信息采集技術,采集與農田系統相關的氣候信息、土壤條件、水分信息等數據內容,并根據農作物實際生長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另外,作物生長系統優化與建模技術也得到現代農業生產實踐的廣泛應用,重點研究農作物的生長條件、發育規律等特點內容,實現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高效管理,提高農作物生產產量。
農業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主要立足于決策支持系統的模擬功能、專家系統功能構建的新型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主要以數據庫、模型庫、知識庫等支持系統為主要類型,以期可以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發揮出重要功能。根據實踐應用來看,目前,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與農田管理決策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具體如下:
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主要結合GIS技術實現對農業信息管理中心的調配與控制功能。主要利用各種方法手段完成對農業生產信息的存儲、加工、分析以及處理等工作內容,重點結合GPS與RS技術形成配套技術體系,實現對數據內容的傳輸功能與運算功能,以期可以為決策系統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持。與此同時,GIS技術有效綜合了與信息管理有關的技術優勢,進一步為農業生產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4]。
農業管理決策技術。農業管理決策技術在某些層面上基本可以視作實現精準農業生產的關鍵要點。主要根據農作物生長特點構建相對應的優化模型,完成對農業要求、信息等數據的整合工作。農業管理決策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重點結合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管理技術,針對目標對象進行精準作業,明確農作物生長環境、土壤條件以及氣候條件等生長要素,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具備前瞻性的方案措施。
農業空間信息系統主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遙感技術(RS)形成的空間信息系統體系。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側重于探查、評價、管理、決策農業生產信息等工作方面。往往還會與農業系統模型合力構建智能化農業生產空間信息系統,以3S技術為依托,實現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智能化管理與實時管理要求。
另外,在推進規模農業生產管理與農業生產操作等方面大體上實現了信息化功能,利于農業生產經濟的高效發展。根據實際應用效果來看,農業空間信息系統在針對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生長情況、布局等問題方面實現了精準監測目標,通過利用監測精度高、界定范圍廣等應用優勢,可以及時精準推測耕地范圍情況,及時弄清農作物實際產量等關鍵問題。可以說,農業空間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信息農業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并實現了傳統農業結構朝向信息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的目標。可以說,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為我國農業經濟、國民經濟增添了發展力量,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介于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建議研究人員應該加強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明確當前現代化農業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盡可能地從多個層面實現優化與加強。另外,面對當前信息農業的發展趨勢,農業人員必須緊抓實干、合力推進,把握信息農業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促進新興技術的應用效果。
[1]孫芮.信息農業農村信息網絡體系的構建[J].農業經濟,2016(11):19-21.
[2]王兆宇,楊寧,張琳.互聯網上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用[J].南方農機,2017,48(06):105.
[3]孫軍剛.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與存在問題[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15):40-41.
[4]劉延風.我國現階段計算機技術對農業的影響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04):27-3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85
王沖(1994- ),男,漢族,湖北隨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
S126
C
2095-1205(2019)04-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