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
今年3月15日,是英國紅鼻子日,是該國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節日,這一天被貼上“高冷”標簽的英國人會喬裝打扮,把頭發染紅,戴上滑稽的紅鼻子,甚至在大街上耍把戲引人發笑,以讓人開心的方式來籌得善款。筆者一家都參加了今年紅鼻子日籌善款活動,不僅籌到善款,也收獲了快樂,收獲了感動。
紅鼻子價格不菲
紅鼻子是喜劇救濟基金會的象征。紅鼻子日,從1988年創辦至今已有31年的歷史,喜劇救濟基金會一直倡導“通過娛樂促進社會正能量”,旨在打造一個“沒有貧困的公正世界”,該基金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范圍的紅鼻子日活動。在節日當天,英國眾多知名喜劇演員會拿出絕活,在BBC直播節目中進行表演。“卷福”,英國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今年就參加了紅鼻子日冬泳,搞怪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每逢紅鼻子日,我都要提前為孩子們準備好這塑料大紅圓形物。可以自己畫,自己做。像我這樣“半路出家”的華人媽媽,文化理解欠佳,創新能力亦不足,只好去超市買。每逢紅鼻子日前一周,滿箱的紅鼻子就放在超市入口處,怕顧客看不見,還立個大牌子:“紅鼻子”。主辦方發起創意紅鼻子行動,今年推出11款鼻子,包括9款紅色的,1款綠色的(極少量),和1款可兩面反轉的(罕見版)。售價不便宜,一個要1.35鎊。不過包裝上寫得清楚,利潤里的65便士會捐給組織機構喜劇救濟基金會。
除了戴紅鼻子,當日學校還要求學生以“瘋狂的發型”入校。筆者和先生屬于動手能力不足的家長,于是在網上花12鎊買了24個五顏六色的假長發,兩個女兒喜歡得不行。
買蛋糕賣蛋糕籌款
此外,今年紅鼻子日拋棄已往要捐贈1鎊的傳統,學校要求家長捐贈蛋糕。烤焙是英國老傳統,做蛋糕是小菜一碟。
今年是我第二次參加學校的蛋糕義賣。家長們捐了滿屋子的蛋糕。有自制的,有超市買的,而且是成袋的。很快就有家長來了,50便士一個。英國學校慈善方式很“神奇”:家長們捐物品(如蛋糕),然后再自己買回去。
放學了,紅鼻子日的高潮時刻到了!筆者賣蛋糕忙得不可開交。排隊的小朋友很多,不過很有耐心,看我在開新包裝,他們靜靜地等,不會有不耐煩的表情,不會插隊,也不會大聲嚷嚷,更不會互相推擠。英國紳士淑女文化已然遠去,可英式禮貌保留下來了。
當晚,BBC一臺現場直播3小時紅鼻子大型文藝節目,包括貝克漢姆在內的眾多明星出來助陣,號召人們捐贈。捐贈金額多在10鎊到30鎊之間。當晚,全民捐贈總額達到6300萬英鎊。
全民搞慈善
慈善在英國是個龐大的事業,早已超出以老人、小孩、動物、癌癥、貧窮、殘障、健康、環境等主題的救助范圍。它是娛樂、是創新、是時尚、是全民總動員,還是工作機會。英國慈善機構還包括了一些讓許多國人感到意外的機構:如英國許多大學(如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私立公學(如伊頓公學)、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等。
英國慈善業是王室工作的重要舞臺,王室成員往往擔任幾十個慈善事業的支持人,類似形象大使。為自己支持的慈善事業向各方征求捐贈,是常見社會現象。
猶如空氣,慈善無處不在。只要在英國生活,幾乎沒有誰敢說自己與慈善絕緣。但凡上個街,常常有人提著小桶,期待行人為慈善募捐;買個生活用品,上面寫著利潤里多少錢會捐給某某慈善機構;過圣誕節或生日,朋友在臉書上宣稱:“請不要送我賀卡,請把錢捐給我支持的慈善組織。”
慈善業還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各家慈善機構互相斗法,爭取名人支持與曝光度,打造自家慈善品牌。比如喜劇救濟基金會,它在短短30多年內,將該基金會打造成了全英國最大的慈善品牌之一,其代表性項目紅鼻子日已成為全英國的節日。該項目發起初衷是為了救助埃塞俄比亞的饑荒,現在已擴展到救助英國本土的窮困家庭。
作為移民英國15年的中國人,我旁觀了近10年,看著身邊英國人組織了一個又一個慈善活動,參加各種籌款活動,而且超級投入和享受。在這樣一個全民介入的大氛圍中,很難不被打動。英國慈善傳統之深,號召力之廣,參與人數之多,讓我們這些外國移民嘖嘖稱嘆!
其實我也早已變相介入了慈善。從幼兒園到小學組織的各種嘉年華、蛋糕義賣、母親(父親)節義賣、圣誕節游園等活動,到家長們被要求捐贈蛋糕和(舊)物品等,還作為志愿者組織各種活動,我早已被英國強大的慈善社會磁場吸入。偶爾我也應朋友之邀,為他們的長跑或是慈善項目捐點小錢。▲
(作者為英國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