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2019年3月10日,呂逸濤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言。
傳統建筑外觀,結合現代化的內部結構,雅致靜謐的北京友誼賓館確實是理想的文化交流之地。3月12日,《環球人物》記者在這里見到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呂逸濤,從兩會談到他作為總制片人的央視節目《國家寶藏》,感嘆那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珍寶,歷千年而彌新,閱古今而永繼,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依然煥發著不朽的光芒。
在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網站上,《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綜藝節目、紀錄片被成千上萬條彈幕刷屏;在購物網站上,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甚至是一管口紅都成了“爆款”;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中國春節作為公共假日……文化的復興是離不開大眾的,它扎根于人民,也服務于人民,用呂逸濤的話說,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創作精品,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呂逸濤的這句話是有感而發的,也是他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的發言題目。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是3月3日下午召開的,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來看望文化藝術界委員、參加聯組會議。
“我印象最深的是習總書記說,文藝創新要下功夫,要積累,要靠細節打動人,真實、感人的細節需要我們去挖掘。”呂逸濤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道。他坦言,文藝領域一度存在著價值扭曲、娛樂至上現象,尤其在電視網絡綜藝領域,過度娛樂化和“眼球經濟”讓整個市場呈現出一種虛假的繁榮。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解決好“文藝為了誰”的問題。
“事實證明,凡是脫離了深度挖掘、脫離了社會背景、脫離了人民情感共鳴的作品,只能博取一時的眼球,絕不會成為影響時代的精品。”呂逸濤說。
在制作《朗讀者》節目時,呂逸濤要求團隊把重點放在“人”上。他們選擇的朗讀者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階層:有大半輩子獻身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有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地的民營企業家,也有普通勞動者。為了找到最合適的人物,創作團隊翻了幾千個讀本,采訪了幾百位嘉賓。“人民是創作的源頭,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呂逸濤說。
創作對象來自人民,創作團隊同樣來自人民。“匯集一批精益求精的電視匠人,打造一支堅甲利兵的一流團隊”是呂逸濤的帶隊方針。在他看來,人是最關鍵的元素。“人才在一個地方干得好,在別的地方也可以干得好。創作人員有熱情、有恒心、有能力把事干好,這是第一位的。”
有媒體將《朗讀者》《國家寶藏》稱為“爆款”電視節目,呂逸濤對此很謙虛:“談不上是爆款,只是大家比較喜歡。我們之所以能做出幾個這樣的節目,原因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內容為王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適用的,優質的內容資源絕對是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故事是人民的故事,要想講好它,需要匯聚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更需要選擇凝聚國家和民族共同記憶的載體,進行深度挖掘,將抽象的文化形象地展示給民眾,潤物細無聲。“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呂逸濤現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國家一級導演。2012年至2014年,他連續3年擔任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執行總導演;2016年,他成為春晚歷史上最年輕的總導演之一,并榮獲中國電視“星光獎”;2017年,他帶領團隊打造創新節目《朗讀者》《國家寶藏》,開創了中國文化綜藝節目模式,榮獲“星光獎”“白玉蘭獎”,并在法國戛納電視節受到追捧。

呂逸濤在《朗讀者》研討會上。

《國家寶藏》第一季劇照。
在大眾看來,《國家寶藏》似乎是一夜爆紅的。事實上,這個節目問世前經歷了兩年多的打磨。2015年,央視實施海外創新項目培訓計劃,《國家寶藏》的初步構思從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當年10月,初創團隊去英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培訓。
“團隊成員主要是學習一些技巧性的東西,比如怎么讓節目更受喜愛,什么樣的創意是大眾感興趣的。我們更多是學習和借鑒西方媒體的制作手段,而不是照搬內容。回到國內后,這些手段還要進一步本土化,讓中國觀眾接受。”呂逸濤對記者說。
從擔任《國家寶藏》總制片人起,呂逸濤與團隊一起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們走了大半個中國,與故宮博物院、地方博物館、專家學者、相關工作人員、志愿者交談,收集了大量一線素材。
最初的構想是從小處切入,反映文物折射出的人們的所思所感,后來這個方案被推翻了。“既然叫《國家寶藏》,就要從內容、形式等各方面對得起這四個字。”經過重新構思,團隊將最初設計的記錄式綜藝改為演播室綜藝,以演播室為主體,配以外景。內容上實行“8+1”模式,即故宮牽頭,加上8家國字頭博物館。每家博物館先推薦一批國寶,主創團隊再從中選3件,最后由觀眾投票選出9件,在特展中展出。
內容有了,形式成為讓國寶“活”起來的關鍵。經過反復討論,團隊最終敲定以主持人、講述人、國寶守護人的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解讀其文化內涵,達到通過電視“展覽”國寶的目的,呈現國寶的價值意義。
“坦率地說,《國家寶藏》第一季出來的時候,我們沒想到‘00后會這么喜歡。”呂逸濤對記者說,“事后總結,可能就是我們用了當下年輕人喜歡的語態呈現傳統文化。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語態,兩代人之所以有代溝,往往就是因為語態不一致。電視節目的形式要讓今天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接受,否則導向再好,沒有人看也達不到傳播的目的和效果。”

2018年,呂逸濤在大英博物館宣傳推廣《國家寶藏》。
如果是在博物館的陳列室里,或許不會有太多孩子關注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但在《國家寶藏》的演播室里,當創作團隊運用科技手段將畫作在巨大的背景墻上徐徐展開時,觀眾們看到的是泱泱中華不曾斷流的數千年文脈。在網絡平臺上,無數網友打出“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中華家”“今生何其有幸,得炎黃賜名!”等彈幕,幾乎將節目視頻覆蓋住,這給呂逸濤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核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是亙古不變的信仰。而要與時俱進的是創意、制作、呈現、傳播、互動方式。過去用正敘的方式講故事,現在可能要用倒敘、插敘,還要運用各種科技手段。”
因此,《國家寶藏》第二季增加了很多融媒體技術應用,觀眾看節目的同時還能參加新媒體影像互動。
“文藝作品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掌握這個度是最難的。”呂逸濤說。在他眼中,祖先留下的文化財富就像一座礦山,能拿來做節目的寶物太多,他選擇的標準之一就是適合于電視呈現。這個過程需要創作者有愚公精神,從海量“文化IP”中慢慢選、慢慢搬。
《國家寶藏》所選擇的寶物并不都是重器,也有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這種小巧精致的文物。“我們要考慮目前的制作手段是否適合呈現這個寶物,以及寶物背后的故事是否更容易打動人心。比如云紋銅禁所彰顯的失蠟法技術,居然被現在的航天技術所沿用,堪稱鼻祖,這就很適合演繹成今生故事,以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我們會著力強化的方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也日益被海外受眾所關注、了解。如果將中國5000年文明史留下的文化瑰寶看作“前世傳奇”,那么新中國成立70年所涌現的文藝素材就是“今生故事”,而且同樣生動鮮活、可歌可泣。所有這些融合到一起,正是文藝創作領域的“國家寶藏”。
“文藝創作要以此為根,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符合時代的文藝精品。”呂逸濤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世界我們有多牛,將幾千年來我們最驕傲的東西拿給世界看。”
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朗讀者》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節目同名圖書還與俄羅斯、印度、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出版社簽訂了版權合作協議。呂逸濤告訴記者,很多海外機構、版權購買方都在洽談央視品牌節目的版權模式,希望購買后復制到自己國家。

《國家寶藏》第二季增加了融媒體技術應用。(視頻截圖)

《國家寶藏》同名圖書。
“過去是我們買別人的東西,現在我們的原創力也達到了讓其他國家引進我們文化產品模式的水平了。這正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強大的具體表現之一。”
這背后的推動力來自國家層面。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去年4月,《朗讀者》等國內節目應邀參加戛納電視節,之后又到英美等國交流推薦。中華文化重現輝煌或許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從事文藝創作的人所要做的就是肩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藝創作的重要源頭是中國幾千年來沒有斷流的文化血脈,是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筋骨,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融互鑒的共同價值、共同情感。”呂逸濤說。他對記者表示,無論是《國家寶藏》還是《朗讀者》,只要觀眾喜歡,創作團隊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精致,讓細節更生動鮮活。
呂逸濤 1977年出生,浙江永康人。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