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大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徐州市鄉村振興先導試驗區,銅山區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通過制度設計引領、典型示范帶動、資源要素傾斜、完善獎補機制,蹚出了一條產業“旺”起來、鄉村“美”起來、民風“淳”起來、農村“和”起來、農民“富”起來的鄉村振興之路。
做強支撐,讓產業“旺”起來。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我們以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引領,圍繞打造“一帶三區二十園”現代農業樣板區,持續調整農業結構。西北部重點發展高效農業、東南部重點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北部沿微山湖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突出產業園核心區、沿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等重點內容,形成點上成景、線上成帶、面上全覆蓋的農業新格局。在做好特色產業方面,立足資源稟賦,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主攻農業產業“444”工程。突出南部設施蔬菜、西北部設施果蔬、“兩河一湖”優質稻麥和丘陵山區高效園藝“四大產業板塊”;培育優質稻麥、設施蔬菜、中高檔食用菌、應時鮮果“四大產業集群”;建立米袋子、面案子、菜籃子、果盤子“四大產業融合體”。依托省市級菜籃子工程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打通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流通渠道。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注重發揮維維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建立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的全產業鏈。目前,全區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擁有數全省第一,帶動農戶近24萬戶,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集聚加工企業30余家,形成果蔬、糧油、乳品豆奶和畜禽加工四大集群。積極推廣“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做強“優鮮田園”微店、“郵樂購”等電商平臺,形成茅村多肉植物、大許蜂蜜制品、劉集葡萄等規模電子商務專業鎮(村)30多個。依托山水歷史文化資源,加快農業與旅游、文化、養生、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今年,全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園區(點)達322個,接待游客288萬人次,綜合收入11.3億元。
彰顯特色,讓鄉村“美”起來。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農民福祉的重要內容。我們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打好鄉村振興的“第一仗”。從制度設計入手,出臺了《銅山區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鄉村振興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十有六無”的標準,確立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萬戶集中居住”的思路,打造全域美麗鄉村,確保一年達標、兩年提升、三年鞏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管護,形成長效管護機制。通過生產方式的轉變帶動生活方式的轉變,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為破解資金等瓶頸制約,我們在向上積極爭取、整合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的基礎上,拿出5億元政策引導扶持資金,對創建成功的“十有”標準示范村和“六無”標準整治達標村給予獎補。同時,落實土地出讓金向美麗鄉村建設傾斜政策。在當前的百村示范中,充分尊重村莊自然肌理與特色。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形態、地形地貌,分類打造“生態旅游型”“三產融合型”“特色保護型”“整治提升型”四類村莊,實現點線連成面、盆景變風景,構建了“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風光、一域一特色”的秀美格局。堅持“城鎮像城鎮、農村像農村”,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深入推進村民集中居住,明確了“1+N”鎮村布局模式。健全農民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管護機制,通過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實質性改善,引導農民主動搬、主動拆。
構筑靈魂,讓民風“淳”起來。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精神力量。圍繞“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我們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來抓。在全省率先出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致力打造享譽全國的鄉風文明建設樣板區。為補強陣地短板,全面拉開城區文體“四館一場”建設大幕,總投入超過20億元,62個示范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活動廣場建設全面鋪開,2019年將實現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活動廣場全覆蓋。通過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村村通”、“戶戶通”、“廁所革命”、農村市場化保潔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促進村民文明習慣的養成。通過復制推廣潘樓村“十星級文明戶”評比經驗,發揮道德講堂作用,積極開展“銅山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等評選活動,評出各類好人、鄉賢近千人,涌現出“銅山媽媽”等一批好人群體。為了讓“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報,好人得實惠”,還出臺了《銅山模范獎勵管理辦法》。如今,在銅山“存好心、當好人、做好事”,已蔚然成風。
標本兼治,讓鄉村“和”起來。治理有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內在保障。實現鄉村善治必須依靠自治、德治、法治。在村民自治方面,緊緊抓住“農村熟人社會和臉面社會”的特點,在全區深入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村民認為,“十星級文明戶”牌子雖小,卻是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家庭的榮譽,照出了每家每戶的言行舉止。在村民德治方面,依托“道德講堂”“十大模范”等系列評選和村民議事長廊等載體,創新“百姓公道會”“鄉賢參事會”,樹立道德標桿,發揮新鄉賢作用,提升百姓的道德水準,達到了“以德化人”、以“百姓法”解“百姓事”的效果。通過試點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建立“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服務管理體系。在全區科學劃分1921個網格,配備3857名專兼職網格員,確保每個網格邊界清晰、職責清楚、無縫銜接、劃分合理,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全區通過網格化管理服務平臺,調節民間糾紛1346起,巡查發現問題隱患3267個,走訪轄區群眾353萬余人次,為群眾提供代辦服務1765件,切實提升了廣大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多元驅動,讓農民“富”起來。農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施效果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我們樹立“抓產業就是抓就業”的理念,積極打造徐州高新區、銅山經開區和六個特色園區“兩區六園”產業平臺,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集聚高端要素的“強磁場”。在聚力做大高端電子信息、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安全科技“三主一特”產業的基礎上,主攻大數據、大健康、大文旅,加快推進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3+3”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里每年拿出千萬元扶持農民增收,京東便利店、天貓優品、云田商城等農村電商平臺已進駐銅山鄉鎮。全區規模以上電商企業720家,淘寶網店3萬余家,電商從業人員6萬多人,全區年線上交易額超百億元。我們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廣“股田制”,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試點。全區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發展到1430多家,成員38萬余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覆蓋75%的農戶。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牢牢扛在肩上,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培育內生動力上求實效。通過打好“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一系列組合拳,全區4.56萬低收入人口順利脫貧。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書記、徐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責任編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