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2018年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種形式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力度,為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在當前人工智能邁向2.0的關鍵時期,如何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破解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缺口困局、為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瞬息萬變、一日千里的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的指數式積累與流動,帶來的是日益增長的數據和相對貧乏的知識之間的深刻矛盾,迫切需要一種可以自動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并迅速應用到生產與生活中的技術。人工智能被普遍期待利用其強大的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擔當人類的超腦,這必將帶來深刻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人工智能技術具備滲透幾乎所有生產與服務領域的潛力。從制造業到服務業,互聯網建立起了聯通一切終端的信息流動的基礎設施,生產與經營中產生的一切數據,可以瞬間送達全球任何網絡覆蓋的地點。所有的數據,都需要理解其意義并隨之做出盡可能正確的決策。顯然,歷次的科技革命逐漸解放了人類的手腳、五官,卻極大地加重了人腦處理信息的負擔。人工智能技術依托日益成熟的深度學習等先進算法和不斷提升的超級計算能力通過自學有望構建成為人類的超腦,從而釋放驚人的創造力。
人工智能技術具備影響社會組織結構的潛力。人工智能時代的生產力必定會影響組織結構以及決策過程。現有的基于金字塔結構的組織架構,很可能會被極度扁平化的網絡結構取代,組織治理結構也會發生重大的變革,進而影響社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模式。這樣全新的組織結構模式,也會呼喚與之適應的充分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而信息是這樣的生態系統中驅動一切的動力。
人工智能技術具備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潛力。當前人類面臨著貧窮、災難、環境、安全等等重大挑戰,很多事情僅靠人力還無法做到。應對這些日益嚴峻的考驗,需要充分發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擁有強大自主學習進化能力的超腦,鏈接全球資源,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每個個體、每個組織、每個國家成為互聯、互通、互助的智能網絡,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人才是實現人工智能技術滲透的關鍵
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歷了兩次加速發展,也遭遇了兩次期望破滅。當前的第三次發展浪潮,憑借互聯網技術成熟構建的信息交流能力、開源軟硬件技術激發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應用的拉動和資本的推動下,結合云計算、大數據開放共享的技術創新生態,呈現出了比前兩次浪潮更為激動人心的美好前景,同時也呈現出對各層次人才更高的標準和更迫切的需求。
人工智能人才要求具備顛覆性的創新能力。與以往任何學科的突破完全不同的是,這次深度學習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崛起,似乎并沒有完全完成理論上的奠基,甚至并沒有形成明確的學科定義。從事人工智能技術的領軍人物,其學科背景也極其豐富復雜,至今也沒有一項研究可以令人信服地證明深度學習成功的理論基礎。這也就意味著,人工智能人才要求具備杰出的從0到1的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人才要求具備跨學科的快速自學習能力。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突出特征,普通人似乎難以企及,不能在短期內對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然而當前杰出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無不具備跨學科的自學習能力,善于在學科的邊界發現創新的思想萌芽并迅速地實現。如同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本身,這樣的人才不可能依靠按部就班的學科培養標準模式進行培養。
人工智能人才要求具備開放共享、協同創造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在蓬勃發展的開源軟件運動中獲得了指數式的增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開源平臺成為人工智能人才快速成長的熱土。懂得充分利用開源平臺的資源、樂于奉獻跨學科知識與技能幫助社區的人工智能人才,才能獲得可持續提升的空間,這樣的人才需要通過由小及大的團隊訓練、項目實戰來逐步培養。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亟需營造開放創新、研究導向的新生態
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其歷程是十分不平凡的,現在的領軍人物,不是在一個一成不變的所謂人工智能學科這樣的標準化模式下一帆風順地培養起來的。他們都經歷了不為人信服的原始創新、難以承受的堅持與磨練、數十年積累的艱辛探索,隨著互聯網和開源運動的繁榮,才為產業界和資本界認識,進而讓人工智能成為政府的發展戰略。相反,所謂的人工智能學科從未在學界成為共識。顯然,要為一個定義尚不明確的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搭建一個學科來進行按部就班的人才培養,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開放創新打破傳統學科藩籬。傳統學科培養模式通過標準化的培養過程、培養內容、培養標準成功地培養出了各自領域的精英人才,也造就了封閉的學科文化。這樣的學科培養模式,是無法適應信息爆炸時代人才培養的速度和人才能力廣度要求的。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打破現有的學科培養模式和學科分布模式,堅持開放創新,促進跨學科探索成為主流、跨學科思維成為必備、跨學科學習成為風尚。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營造研究導向的培養生態。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領域誕生于達特茅斯的跨學科開放交流,成長于技術先驅堅持不懈的跨學科探索,普及于開源軟件運動的不求回報的分享傳播,得益于應用的拉動、資本的推動,形成了產業界倒逼教育界加速人才供給的局面。按照傳統的學科培養模式是難以完成這樣的人才培養任務的。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極其豐富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不斷增長的數字財富,通過面向應用的研究導向性學習和實踐,在現有的人才隊伍中營造競爭式的培養生態,讓人才充分享有鍛煉成長的機會,自由地生長起來,形成“基本學科素養+人工智能思維模式和基本技能磨練+產業應用實踐”融合的培養生態。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建設國際化的創新平臺。人工智能人才得以快速成長的github等國際化開源社區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程序員在其中也貢獻了大量的代碼。此前微軟收購github案引起了程序員社區的強烈反響,普遍擔心開源社區會淪為大公司壟斷斂財的工具。我們認為,具備學術公益使命的國際化大學或大學聯盟應該主動承擔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建設的重任,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創造全新的國際化開源創新平臺,驅動開源社區健康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寄托了人類未來的瑰麗夢想。實現這個夢想,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決心,跨越學科的鴻溝;以更有力的措施,創造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開源創新平臺;以包容并蓄的胸懷,讓有志于人工智能產業的跨學科人才,在開放創新、研究導向的培養生態中不斷綻放協同創造的應用之花。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學科研辦公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