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我從小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主動報名參加省委駐淮安市淮陰區幫扶工作隊,與離開20年的農村再次相逢,擔任淮陰區漁溝鎮后蕩村第一書記。當我看見一排排村舍、一片片莊稼、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睛……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經過一年的幫扶,我逐漸明白書本上的做法、先進單位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后蕩村的實際,做幫扶工作還得一步一步來,不能好高騖遠。隨著工作的開展,內心由忐忑、憂慮、沉重逐漸變得平靜、豁亮、欣慰。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最迫切
后蕩村是省定重點經濟薄弱村,位于淮陰區西北,離城30多公里,無交通、區位、資源優勢,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蘇北農村。我十分不解,國家對農業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免除農業稅、發放補貼等等,為什么與我看到的后蕩村不一樣?
懷揣著疑惑,我拜訪了老村主任、有45年黨齡的老黨員包義正。他家里外都收拾得很整潔干凈,但明顯可以看出來并不富裕。他告訴我,在后蕩村干了30多年,當村主任近30年,基層的工作確實不好干,尤其一個貧窮村的家更不好當。他說,當年帶領大家搞農業大生產時,后蕩村一點也不差,可后來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時,村里沒錢修路、沒錢辦廠,也沒有一個企業愿意落戶,直至現在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年年靠救濟、年年靠幫扶,成了現在遠近聞名的省定重點經濟薄弱村。在村黨員大會上,一名老黨員提出“旱改水”的建議,讓增產不增收的旱作物地塊都能種上“一麥一稻”,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可是,類似這樣的好建議,卻因為沒有錢讓人一籌莫展。
我通過前期調研,向鎮村提出增強村集體經濟“兩條腿”走路的建議。一方面是向外拓展。現在后蕩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可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分散型加工企業入駐。招商引資企業也可入駐淮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鎮工業園區,村里參與稅收分成。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已成功引進淮安霖楠木業有限公司,每年稅收分成8萬元。另一方面是向內發力。運用我后方單位的幫扶資金,新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目前,項目已基本完工,并網發電后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近30萬元的收入。項目收益既可以為民辦事,又可以壯大集體合作社,帶領全村人共同致富奔小康。
貧困生就學就業是許多家庭最關心的事
后蕩村84戶低保戶和一般貧困戶中,共有90名孩童,其中學齡前兒童10人、小學階段38人、初中階段22人、初中以上階段20人,另有8人因殘疾、智障等原因不能上學。
在走訪慰問中,很多家庭都表示,再苦再窮,也要讓孩子上學,接受良好教育,希望黨和政府能幫助孩子完成學業,解決就業。在貧困戶老包家中,堂屋正中間放著他們與三個孩子的全家福,墻上貼滿三個孩子的各類獎狀,成為這低矮黯淡平房中最亮的一道風景。老包談起孩子神采飛揚,相當自豪。大女兒在常州上大二、大兒子在鎮中學上初二、小兒子在鎮小學上五年級,個個成績優異。孩子讀書非常用功,不用操心,唯一要他操心的是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他表示,自己這輩子已經這樣了,唯一希望黨和政府能在他們孩子身上多下點功夫、多幫他們孩子一下。在與孤兒文藝的外公聊天時了解到,孩子特別懂事、用功、要強,去年高考差一分未能考上本科,在省內一職業技術學院讀大專,正在申請專升本。一路走來,都是靠政府關心、幫助和照顧。他現在最擔心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只希望黨和政府能幫孩子找個好工作。
對一個家庭而言,孩子是他們的希望和未來,孩子培養出來了,這個家庭就有希望了,脫貧也不是問題。了解情況后,我積極組織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動員社會愛心人士共出資40萬元,分四年資助100名漁溝鎮省定經濟薄弱村建檔立卡戶貧困學生就學。首批捐贈款10萬元已全部發放到貧困學生手中。當他們的小手接過助學金時,臉上的笑容令我終生難忘,也令我十分自豪和欣慰。對于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學子,我已與相關企業做了溝通對接,可優先讓貧困大學生來實習,優先錄用貧困大學生。
做好“兩集中”關系村民長遠福祉
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上強調,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勢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須抓好。但要真正解決好“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房子怎么建”“如何穩得住、能致富”,卻是篇大文章。為此,淮陰區圍繞鄉鎮布局優化,正在統籌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和土地集中流轉工作。
我所幫扶的后蕩村,住房條件相對要更差一些。村里共6組628戶,以低矮平房為主,分布較散,空關戶比較多。其中,第二、三組道路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改善需求十分強烈。第三組88戶問卷調查顯示,79.5%農戶同意搬遷。但村民們對集中居住既支持又觀望,內心有些矛盾。有的老人認為土地集中一方面可以解決自己年老多病難以耕作的難題,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生活成本,因為不能出去打工,離開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知還能在集中居住地干點啥。有低收入戶向我們反映,他們家人口多,房子小,按照現在的拆遷補償標準,新購一套住房自己也需再掏大幾萬,實在拿不出來。此外,過渡期臨時居住也是一個大問題。
針對老百姓最擔心的問題,鎮里做出了積極探索。兩個安置小區已成功啟動,僅三天時間就完成了1098戶搬遷農戶集中簽約選房。簽約當天,一并簽訂了土地流轉委托書,由江蘇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兜底種植,農戶畝均收入不低于800元,解決了農戶種地難、收益無保障之憂。鎮核心區新建的住房有多種戶型選擇,均價約為市場價的一半,基本滿足普通群眾購置。對于特困戶,結合農村危房改造,統籌資金等相關政策進行補貼或減免,過渡期安置也可提供多種選擇,確保每戶都能居有其所。
根據鎮里部署要求,后蕩村第三組將優先實施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試點,待試點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廣。同時,村里也做了一些打算,比如在集中居住小區建設同時,由鎮資產管理公司統一經營商業用房,商業用房租賃收入用于增強村集體經濟收入。在促進就業方面,一方面由村里成立物業公司,優先為村民提供清潔、綠化、維修等公益崗位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發揮鎮工業園區平臺載體作用,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實現農民家門口就業。
持續穩定的村集體收入是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保障,教育是農村的未來和希望,而“兩集中”則是農村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們村剛剛達到省定脫貧摘帽標準,距離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相信,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幫助下,后蕩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