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連

“老莊,新年好。最近身體怎么樣?”
“挺好的,就是腿不架勢,先天不足。”
話一說完,他就爽朗地笑了幾聲。老莊所在的泗洪縣車門鄉王溝村,全村共有926戶、4095人,其中貧困戶179戶、491人。
老莊現年60歲,腿有殘疾,一家四口,老父親84歲,妻子60多歲,女兒剛剛出嫁。老莊這樣的情況,在蘇北農村比較常見。村里一些老人,操勞了一輩子,等到子女們都成家后,為了不給他們添負擔,便單獨過日子。這并不是我第一次來扶貧掛鉤點,隨著一次次的進農家、訪農戶、詢民情,一個大大的問號始終在我的腦海閃現。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期,怎樣才能踢好這“臨門一腳”?
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
“大家都要鼓起勁來,把精氣神拿出來,要有志氣和勇氣過上好日子。”在結對幫扶座談會上,鄉里的主要負責同志對在座的困難群眾提出了要求。不可否認,當前仍有極少數困難家庭有著“得過且過”的意識,沒有下定改變貧窮的決心,還一定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作為省人大機關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馬曉勇和許多駐村干部都有這樣一個體會:有些低收入家庭確實困難,家里條件也不好,但是提到出去打工找活干,卻存在畏難情緒,擔心沒手藝干不好,也擔心活重工資低。
“精神上的脫貧,是最難的,也是最根本的。”陳越是機關前一批的駐村第一書記,聽說我們要去泗洪走訪慰問,談起了他的扶貧經歷。“村里那時候有幾戶困難家庭,平時就比較懶散,一到冬天,那更是不行,經常是日上三竿了,都還不起來。”后來,經過他們反復做思想工作,安排到了村辦企業里上班。“自從他們拿到了第一筆工資以后,干什么都很積極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就煥然一新,很不一樣了。”
如果扶貧不扶志,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在扶貧工作中,“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我想只有真正地把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送溫暖、送關懷的同時,也為困難家庭送去脫貧的信心和志氣,我們的扶貧工作才能夠事半功倍。如今,所有的村第一書記都和村里兩委成員一起出謀劃策,針對困難家庭制定出不同的脫貧方案,帶領著鄉親們發家致富。
確保一戶不落下、一人不掉隊
“我們省還有60萬的貧困人口,盡管致貧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然任重道遠。”省委派駐泗洪扶貧工作組組長李向陽向大家介紹說。“泗洪5.1萬貧困人口因病致貧的占51%,因殘致貧的占24%,這些家庭就算有脫貧意愿,短期內也很難從根源上脫貧,難度還是很大的。”
“扶貧最大的難點就是解決好一戶不落下、一人不掉隊的問題,越到最后,越是艱難。這就跟吃肉一樣,一開始好吃的肉都被吃掉了,到最后就剩下難啃的硬骨頭了。”嚴藝祥是省人大派駐泗洪扶貧的第一任隊長,雖然十多年過去了,扶貧的經歷,他仍然記憶猶新。談到扶貧的感受,嚴藝祥表示,第一是時間精力不夠用,第二是知識能力不夠用。“主要是因為扶貧工作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千頭萬緒、事無巨細,每一戶貧困家庭的現狀都不一樣,我們要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每一戶不落下、每一人不掉隊,難度很大。”
在王溝村學習活動的專欄里,所有兩委成員都明確提出了要把一人都不掉隊當成追求的目標,帶領全體鄉親發家致富奔小康。“這是我們的承諾,不待揚鞭自奮蹄,我們也感受到了壓力。既然敢寫下來、張貼起來,就是為了更好地鞭策自己,因為我們等不起的。”
形成長效的幫扶機制
“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村的脫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在我看來,脫貧要形成合力,需要擁有脫貧產業和幫扶體系。”一位久居農村的村干部說。
1992年以來,以省人大作為隊長單位的泗洪縣“五方掛鉤”幫扶協調小組,連續28年組織實施了多輪次、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一任接著一任干,形成了長效的幫扶機制。“以2018年為例,我們就到泗洪來了4次,并且還協調了75萬元作為專項扶貧款劃撥給王溝村。”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朱有華還介紹,“每一次來基層調研,機關干部都深入貧困群眾,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瞎指揮。”在一系列的扶貧工作中,廣大機關干部進一步了解了貧困地區的現狀,也與困難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更少不了帶領大家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領頭羊”。人勤春來早,實干正當時。在新的一年里,期待每一戶困難家庭都能找到脫貧的“金鑰匙”,打開致富的“幸福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