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樂

說起紐約,人們慣用“不夜城”“大都會”來描繪它的商業繁盛和文化多元。但在最新發布的《科技城市指數報告》中,紐約占據全球科技城市排名榜首。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紐約一直是一些科技巨頭的大本營,如今,它已成為能與硅谷匹敵的美國第二大科創高地。與硅谷的郊區科技園不同,紐約的科創產業在中心城區聚集,以中城南區的熨斗大廈、切爾西地區、蘇荷區和聯合廣場為起點,逐漸向曼哈頓下城和布魯克林蔓延,這個無邊界的科技產業聚集區被稱為“硅巷”。
市中心的小巷創客
“硅巷”這個名字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出現在紐約。起初,紐約城區一條連接中城和曼哈頓下城的小巷周邊落戶了一些科技初創企業,后規模漸長,成為一個科技初創企業聚集區,輻射范圍從曼哈頓下城的熨斗大樓直到SOHO區和特里貝卡區附近。這些地方有一些共同之處,即租金低廉,或者至少比城市其他地區的租金相對較低,再加上主城區的便利性,使之成為一個吸引年輕人工作的地方。當時,在紐約的商業區曼哈頓南部,辦公樓的空置率很高。紐約市政府敏銳地注意到并抓住了科技初創公司急需辦公場所的機遇,迅速采取了減稅、電費優惠和開發具有互聯網設置的辦公空間等措施,為推動紐約創建硅巷邁出了第一步。1995年,時任紐約商業區新聯盟主席卡爾·威斯布羅德倡議,將新技術區建在空房率高、建筑物較新以及基礎設置較好的商業區。紐約市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并推出了多項特別計劃,如房地產稅特別減征5年計劃、免除商業房租計劃、曼哈頓優惠能源計劃。
2003年,“硅巷”開始在整個城市蔓延開來。2014年,時任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默啟動“創業紐約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100%的稅收減免,其中包括為初創企業新員工繳納的所得稅提供100%的退稅。時任紐約市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推出“數字紐約”計劃,為全市初創企業和技術生態系統打造綜合在線中心,匯集了紐約科技界的所有公司、初創企業、投資者、活動、工作、課程、博客、視頻、工作空間、加速器、孵化器、資源和組織。如今,“硅巷”在紐約已沒有明顯的邊界,科技初創企業落子全市五個行政區的各個角落,并延伸到了新澤西州,遠遠超出了任何一條街道。
融合創新的“東岸模式”
在信息技術發展中,第一批崛起的是純粹的IT公司,而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呈現“融合、智能、跨界”趨勢,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業內人士紛紛預測,重塑傳統產業,把不再滿足客戶需求的大型產業變得更高效、更個性化,是未來幾十年的科技增長點。
紐約的早期工業增長主要歸功于經濟活力和卓有成效的公私合作關系(PPP)。如今,紐約繼續扮演其傳統的杠桿角色,打造出一個個新興的中心,為一個個新領域名字的誕生提供“字符技術”,如最近出現的時尚科技(fashion-tech)、食品科技(food-tech)、新零售(new-retail)和新制造(new-generation manufacturing)。因此,有人稱紐約為“連字號科技”中心,通過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廣告科技、時尚科技、零售科技、藝術科技和食品科技,捍衛其多維世界商業之都的地位。
和硅谷不同,紐約的科技人才大多被吸引到該地區發達的傳統行業里,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來為商業、時尚、傳媒及公共服務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2013年,紐約市非科技產業中的科技職位約占52%。據最新數據統計,B2B、電子商務和健康科技是紐約全市科技公司增長最快的領域。這種把技術與傳統行業結合,用技術改革傳統行業,建立細分市場的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被稱為“東岸模式”。
高度市場化的創新共同體
有學者說“硅巷”模式,其實質就是讓科技回歸城市。紐約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來自全世界的人、文化在紐約碰撞、交融,這種高度聚集、高度多元的特性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佳機遇。
創投資金的涌入。眾所周知,紐約是國際金融之都,擁有完善的資金鏈和豐富的顧客群,易于獲得資金來源。從2009年到2013年,紐約初創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增長了200%,從7.99億美元增至30億美元。相比之下,硅谷2013年的收入為114億美元,但募集的資金只增加了110%。2015年第一季度,紐約首次在創業基金申請總數上超過了加州,其撥款申請增加了22%,比硅谷還多出0.1%。
成熟的創新環境。紐約擁有299個科技產業組織,涵蓋金融、時尚、媒體、出版及廣告等各類行業,建立起了行業互助系統,形成了良好的科技生態圈,能夠給初創企業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哈德遜河沿岸的街道是紐約最新吸引科技初創公司的地區,這里定期會為初創企業舉辦助力創業博覽會,吸引眾多圈內人士,包括企業家、天使投資者、風險投資家、記者、加速器操作員和熱情的求職者。
市場就在樓下。“在硅谷你能接觸到最頂尖的工程師,但也僅限于此。”很多從硅谷搬到紐約的創業隊伍這樣談及出走的原因。在紐約,每天有800多萬人頻繁活動,人口密度與多元性是這座城市給予創業者的巨大資產,創業團隊可以接觸到非常多的客戶類型,更容易產生貼近市場的思維。“如果想打造一個天馬行空的計劃、大膽夸張的前瞻展品,可以在硅谷專心地打造;但是如果想要有人性化的設計思維,貼近市場、打造解決市場問題的產品,那么應該在紐約。”特大都市所給予的市場臨近優勢,不僅為創新創業提供了人口和商業的市場樣本,更提供了創新技術增長的發生地點和方式的靈感火花。
成熟的人才池。紐約在催生細分領域的科技企業方面取得的成功,也轉化為多樣化的就業人口。從2009年到2013年,紐約的科技工作崗位增加了33%,是該市其他行業工作崗位增長的4倍,且員工的多樣性數據要遠好于硅谷,約有40%的女性,21%的少數族裔,被授予“美國最適合女性創業者的城市”。紐約全市多所著名學院和大學重新加強了計算機科學和工程項目,旨在把蓬勃發展的勞動力培養為頂尖人才。熨斗學校是一家學期為12周的全日制編程培訓機構,專門教授普通人如何寫代碼,被看作是編程學習領域的哈佛商業學院。
人性化的創新活力區
新經濟需要新容器,紐約著力改造衰退的城市空間,以匹配正在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但要想讓“老瓶”裝好“新酒”,就不僅要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更需要打造有活力而又鼓勵參與的公共場所,激發創新人群的靈感。
布魯克林日落公園工業城是紐約最著名的科創產業聚集區之一。作為一座昔日的制造中心,工業城興起于19世紀90年代,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工廠向郊區搬遷,這里逐漸成為一座“空城”。很長時間以來,只有附近的一家美國零售巨頭Costco的分店能積攢人氣。2013年,這里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集前沿時尚、餐飲、攝影、制造、媒體和科技的創意創新中心。全美最大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和健康科技平臺Call9就坐落在這里。外界評價,該空間更新項目取得成果,一大因素就是將“融合”概念很好地嵌入到了產業社區的重塑中。在空間上,工業城將建筑與建筑之間原本消極的區域變成“中庭廣場”,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徜徉,既可以用作各種社交活動的場地,也可以是私人休憩放松場所。由于中庭廣場的尺度非常怡人,狹長的空間像極了街道的感覺,于是人們在此舉辦周末集市,這里時常充滿著精彩紛呈的活動、各色小吃美食。就這樣,中庭廣場成為人們戶外活動的中心,增強了人們的連接,彰顯了產業社區的人性化。如今,已有超過450家公司入駐園區,約6500人在此辦公。類似這樣的新興產業社區在紐約還有很多,如位于郊區的威徹斯特郡揚克斯、傳統住宅區的長島市和工廠貨棧區轉型的DUMBO區。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