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宏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十多年過去了,云計算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基礎設施了。
回顧2018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處于穩定增長階段,云計算應用正從互聯網領域向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等傳統行業滲透,DevOps(研發運營一體化)、云邊協同、云網融合等概念相繼成為熱點。與此同時,云計算在行業場景化應用、開源治理、安全風險和市場自律等方面也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發展形勢
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持續穩定增長。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預計達907.1億元,較2017年增速31.1%。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預計為382.5億元,增速44.4%;私有云市場規模預計為524.6億元,增速22.9%。預計未來幾年云計算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條更趨完整。
規模效應凸顯,公有云IaaS市場巨頭競爭格局已定。近幾年,云計算巨頭廠商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Gartner的調查數據顯示,AWS、微軟Azure、阿里云、Google、IBM占據了2017年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的前五名,且增長率均超過了25%,而其他廠商的整體增長率只有8%。國內方面,根據可信云評估數據顯示,阿里云、騰訊云、中國電信、金山云、UCloud、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云服務商占據了國內大部分IaaS市場份額,并且領先優勢還在不斷擴大。由于公有云不僅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技術、管理與服務投入,而且技術門檻和成熟度也都比較高,經過幾年的發展IaaS的市場格局已穩定,壁壘已形成,后來者幾無機會。
投資并購不斷,我國私有云軟件廠商多處VC期。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持續看好云計算行業,億元級別的大額投融資頻頻出現。例如,2018年6月,華云數據完成了Pre-IPO輪10億元的融資;金山云在2018年1月前后完成了累計7.2億美元的D輪融資;2017年11月,清華同方宣布收購開源云創業公司UnitedStack有云;2017年6月,青云完成了10.8億元的D輪融資。目前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場還未形成寡頭,割據局面將長期存在,市場上存在著非常多可以縱深切入的方向,成為投資機構重點關注的領域。
業務需求驅動,多云成為企業上云的必然階段。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單純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很難滿足現有業務的需求,企業需要多種云環境并存來適應新的業務發展。混合云解決方案在部署互聯網化應用并提供最佳性能的同時,還可以保障私有云本地數據中心所具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混合云將企業IT運營模式由基礎架構為核心轉變為以應用為核心,使得企業IT可以結合本地傳統數據中心和云服務來找到部署應用程序的“最佳執行地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企業采用混合云的比例為12.1%,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混合云的應用比例將大幅提升。IDC預測,全球未來混合云將占據整個云市場份額的67%。可見,多云形態將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
我國行業云進入戰國時代,行業拓展不斷深化。當前,各大云計算廠商紛紛進軍行業云市場,行業云進入到了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政務云方面,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基礎電信企業,浪潮、曙光、華為等IT企業,以及騰訊、阿里、京東、數夢工場等互聯網企業均在政務云市場重點發力。金融云方面,銀行紛紛建立科技公司,興業數金、融聯易云、招銀云創、建信金融、民生科技等銀行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在銀行云方面進行發力。工業云方面,海爾、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阿里云、浪潮等產業鏈各環節廠商紛紛搭建有自己特色的工業云平臺。現階段,各行業云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行業格局,個別行業市場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低價競標的情況屢有發生。因此,各行業市場亟需形成一批在行業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桿企業。
開源成為共識,云計算廠商紛紛擁抱開源技術。如今,開源社區逐漸成為云計算各巨頭的戰場,云計算廠商加強對開源的重視程度。容器方面,2017年,微軟、AWS等云計算巨頭廠商先后以白金會員身份加入Linux基金會旗下的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以加強對Kubernetes開源技術的支持。阿里云更是在2017年兩度晉級,從黃金會員到白金會員。虛擬化管理方面,以全球最大的云計算開源社區OpenStack為例,截止到2018年7月,共有白金會員8家,黃金會員20家,合作伙伴104家。其中我國企業占據了一半的黃金會員席位。同時,華為等廠商在OpenStack各版本貢獻中持續處于全球前列。
云計算運維進入DevOps(研發運營一體化)時代,AIOps尚處起步階段。隨著云計算的發展,IT系統變得越發復雜,運維對象開始由運維物理硬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演變為能夠自動化部署應用、快速創建和復制資源模板、動態擴縮容系統部署、實時監控程序狀態,以保證業務持續穩定運行的敏捷運維。同時,開發、測試、運維等部門的工作方式由傳統瀑布模式向DevOps(研發運營一體化)模式轉變。同時智能運維(AIOps)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運維領域,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對采集的運維數據(日志、監控信息、應用信息等)做出分析、決策,從而達到運維系統的整體目標。AIOps雖然在互聯網、金融等行業有所應用,但仍處于發展初期。
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相互協同,與網絡相互融合。在當今物聯網迅猛發展的階段,邊緣計算作為物聯網的“神經末梢”,提供了對于計算服務需求較快的響應速度,可以不將原始數據發回云數據中心,而直接在邊緣設備或邊緣服務器中進行數據處理。云計算作為物聯網的“大腦”,會將大量邊緣計算無法處理的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同時會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反饋到終端設備,增強局部邊緣計算能力。同時,伴隨著互聯網進入大流量、廣互聯時代,業務需求和技術創新并行驅動加速網絡架構發生深刻變革,云和網高度協同,不再各自獨立。云計算業務的開展需要強大的網絡能力做支撐,網絡資源的優化同樣要借鑒云計算的理念,提升網絡的靈活性、智能性和可運維性,以更好地適應云計算應用的需求。
存在的問題
一是云計算在各個行業的發展任重道遠。當前,我國云計算應用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等傳統行業滲透,但并非坦途。一方面,各行業還缺乏針對性的云計算發展政策措施。以金融行業為例,雖然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機制規范銀行業IT系統的建設與監管要求,但仍缺乏與云計算相適應的具體細則。另一方面,各行業云計算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尤其在技術、管理、服務、應用等方面還缺乏相應的行業規范依據。
二是云計算與開源的關系有待新突破。隨著開源生態的不斷建立,國內企業參與開源生態的熱情度持續提升。當前,云計算與開源軟件正處于新的磨合期。一方面,云計算通過開源技術快速盈利;另一方面,云計算改變了軟件的服務模式,影響原有開源生態的閉環鏈條。云計算企業在使用開源過程中面臨著知識產權、開源許可證兼容性、數據安全及隱私等諸多風險,因此如何摸索云計算企業在開源生態中多方共贏的生存模式成為當前的首要問題。
三是云計算行業安全服務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廠商“重發展、輕安全”的思想普遍存在,安全工作處于被動應對狀態,對安全風險的把控能力不足。一些廠商存在數據備份機制的不健全而導致用戶數據泄露的風險,密鑰管理策略的缺陷而導致用戶私鑰泄露的風險,業務安全風控能力不足而導致違規數據傳播的風險,等等。同時,服務中斷、數據丟失、信息泄露等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對云平臺上的用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四是云服務行業信用管理工作還需加強。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云服務領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一些不理性的競爭行為開始出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行業自律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目前,在工信部信管局指導下已成立云服務經營自律委員會并開展相關工作。但從整體來看,云服務行業信用管理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新技術新模式的合規性問題、信用評價機制的完善等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發展建議
一是以需求為導向促進云計算行業應用普及。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和經信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更為詳實可操作的云計算發展指導意見,培育一批有影響力、規范、可信的行業云標桿企業,以更好地推動云計算在行業領域的落地,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平臺經濟新業態。
二是進一步完善行業云標準制定和推廣。在現有云計算標準體系基礎上,逐步完善政府、金融、工業等行業使用云計算的標準體系。建議用戶和云服務商,以行業監管為基礎,行業用戶需求為導向,圍繞采購、建設、運營、管理云計算服務關鍵環節,采用行業監管部門指導的標準化指標體系,選擇或建設安全可信的云服務平臺,保障云服務平臺符合行業監管要求,提升服務質量。
三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開源治理模式。鼓勵企業從參與主流開源社區,到開源自有技術,引領開源技術,提高云計算軟件技術水平和系統服務能力,提升關鍵技術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加強云計算開源領域的研究,完善開源的法律保護機制,加強開源軟件的社會認知度,推動開源社區發展,支持開源社區的培訓和研討活動,推動國內開源項目在國際的影響力。
四是建立健全安全風險管理體系。一方面,需要云服務商按照云計算風險管理、云計算數據保護等標準,提升安全風險管理能力,強化云計算環境下的安全風險應對能力。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云計算保險模式,通過保險機制分擔云計算使用中的潛在風險,不斷增強用戶上云的信心。
五是促進云服務市場自律規范有序發展。工信部將信息通信領域監管重心由事前逐步轉向事中事后,云計算企業應積極響應“合規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自律號召,規范經營資質和企業間合作行為,誠信履行服務協議,不斷提高企業信用。同時,相關機構應加強對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究,保證監管規則的與時俱進,促進云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