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4億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貧困縣由832個減少了153個,2018年又有125個貧困縣通過驗收脫貧,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脫貧攻堅是一個長期工程,即使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戰,也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要消除相對貧困任重而道遠。并且由于貧困地區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差、社會發育程度慢、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因災、因病返貧的情況也難免會出現。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要及早謀劃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經常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特別是扶貧方法“可復制、可推廣”的指示,把過去脫貧攻堅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經驗、模式,復制推廣到今后的扶貧工作中去;要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緩解相對貧困為主,做到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度不減,將鄉村振興相關政策與過去的扶貧政策捆綁在一起,建立扶貧長效機制,優先在脫貧摘帽的縣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只有這樣未雨綢繆,及早謀劃,貧困地區的人民才能與全國人民一道在追夢的路上不掉隊。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扶貧。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始終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取得了國際社會公認的減貧成果。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合力攻堅,創造了中國扶貧史上最好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和《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做了具體的安排部署?!叭缙谕瓿伞薄按_保實現”,已成為全黨全社會脫貧攻堅的共識,這種共識可謂“上下同心,其利斷金”。因此,在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中,這種政府主導、政府參與的扶貧經驗一定會堅持和推廣。
目標不變,完善脫貧機制。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要在之前扶貧攻堅經驗的基礎上,堅持減貧的目標和標準不動搖;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不動搖;堅持精準識別、精準扶持、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不動搖。當然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要不斷創新完善制度、政策、舉措,加大對相對貧困地區的減貧工作力度,探索減少相對貧困的成功經驗,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體制機制,使其繼續發揮作用。
產業扶貧,踐行社會責任。產業扶貧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應是緩解相對貧困的主要經驗。因此,在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中,應多鼓勵和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到貧困地區參與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農產品+農產品銷售端+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連接,推動金融支援下沉,服務千萬農戶。其中綠地集團通過自身的基建、產業、品牌、渠道、資金優勢與貧困地區資源進行精準對接,做有體量、有質量、有廣度、有溫度的“四有企業”,響應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實施產業扶貧的做法值得推廣。
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模式。2020年絕對貧困消除后,相對貧困將長期存在,探索一條可持續增收的路子勢在必行。上海試點土地流轉新模式是包括相對貧困在內的農村居民持續增收的新途徑,即村民將耕地流轉到村集體,再由村集體統一經營或流轉給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經營,村民每年按畝領取租金。這種土地流轉模式不僅是村民增收的新途徑,而且為今后引入工商資本共同開發,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鋪平了道路,貧困地區人民的幸福之路也會越走越寬廣。
創新扶貧,大數據與現代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方法肯定落伍,只有創新扶貧思路,引入大數據和現代技術,才能確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精準緩解相對貧困。
恒大創新扶貧,應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建立“精準扶貧數據收集系統”,將入戶調查的所有貧困戶信息錄入系統,匯成精準扶貧大數據中心,對數據庫的海量資料和信息進行分析,制定精準扶貧措施。其在貴州畢節援建的七星關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廣無土栽培、以色列滴灌技術、農業物聯網系統技術,被當地人稱為“科技夢工廠”,以助力于當地農業產業向規?;藴驶a業化發展,真正為當地老百姓徹底告別貧困開辟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因人施策,制度優勢扶貧。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離不開我國的社會制度優勢,如對返貧、致貧原因不同的貧困人口,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有勞動能力的,鼓勵支持其發展產業或者外出打工;半勞力、弱勞力,就鼓勵其參與公益勞動,如從事護林員、護理員、保安等崗位;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主要是通過社會保障兜底。因人施策,發揮制度優勢扶貧,其目的就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小康路上“一個人不掉隊,一個民族不能少”的目標,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