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嵐

由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經濟》雜志社聯合主辦的2019(首屆)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轉型與管理創新”論壇1月13日在京舉行。論壇定位于“新經濟、新視野、新范式”,核心目的即為了更好地助力產、學、研各界開展面向新經濟環境和數字化情境下的管理研究、理論方法的創新以及數字經濟轉型新實踐的探索。
楊學山:數字經濟還處于發展初期
近10年以來,網絡經濟、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智能經濟等這些概念不斷產生,在工業經濟之后,經濟形態的變革究竟走向何方?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認為,可以用數字經濟來描述如今社會的經濟形態變革。
楊學山表示,進入本世紀,由于技術的進步,數字化的信息成為信息資源利用的主形態,信息經濟的討論轉為數字經濟,信息化變成數字化轉型。“其實,這兩者從技術、作用、業態等各個方面都是高度重合的。”
楊學山稱,“目前,數字經濟還處于發展初期,摩爾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還有成長空間,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滲透也還處于早期。”
楊學山表示,數字經濟未來有5項發展重點,一是現有事務的數字化轉型,網絡、比特、原子結合的應用發展;二是與信息物理系統同步的新模式;三是與發展需求一致的工具;四是數字化向智能化演變的業態和模式;五是法律和制度適應變革的需求。
毛基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須突破慣性
中國數字化經濟轉型為什么這樣如火如荼?在新一輪的數字經濟競爭中,中國企業該如何迎戰?“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一是要做正確的事,二是用正確的方法做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如是說。
對于企業內部的數字化再造,市場與環境的變化是第一大外部推動力。毛基業稱,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短缺經濟的粗放野蠻式發展造成了全行業的產能過剩,現在中國傳統企業必須創新,不創新就沒有活路。
中國的企業為什么轉型這么難?毛基業認為,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的慣性不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過去,大部分中國企業只要抓住改革紅利,做好公關、政府關系,不需要創新,就可以實現“野蠻生長”。橫向來看,全世界幾乎沒有企業是這樣發展壯大的,可以說,企業家被“寵”壞了。傳統企業沒有應對轉型的知識儲備、認知儲備、能力儲備、架構儲備和人才,所以特別困難。“要轉型,就要專注做創新,轉換思維模式,填補認知上的空白,發展核心競爭力。”此外,中國企業缺乏能力的積累,不是一步步地從后臺信息化、到材料、再到供應鏈的發展,缺乏學習能力。
中國企業也有優點。中國企業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BAT,他們站在行業變革的最前沿,輸出他們的技術,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在國際布局,向傳統企業賦能。對于本土化企業來說,他們是示范標桿,這也是有利的條件。
姚建明:聚焦數字經濟新范式
“新經濟、新視野、新范式”是“數字經濟轉型與管理創新”論壇的3個主題詞,其中,對于新范式,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解釋道:“數字經濟轉型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在管理理念、思路與方法層面進行革命性轉變的問題,這就是管理新范式的體現。”
從傳統研究來講,我們當前關注的管理思想其實大多來源于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化,而西方的管理思想已經有100多年了。范式其實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和套路。數字經濟時代發生了很多根本性的變化,比如,信息技術以前很多情況下只看作是信息傳遞的手段,對企業而言更多的是首先從管理模式角度去設計,然后再考慮信息技術手段如何支撐的問題。但數字經濟不一樣,它有可能是一個反向作用的結果,因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它有諸多新的運行模式特征和特點。
數字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的信息技術手段是不一樣的,它傳遞速度很快,效率高,既可以精準刻畫商業模式,實現更多的、復雜的和個性化的創造價值,還可以精準刻畫運營的各個環節,流程里的各個過程。在姚建明看來,數字信息技術的這些特點將來既會對企業的戰略定位、商業模式等產生影響,又會對運營層面各個環節的運作效率產生影響,是倒過來影響企業全方位管理的一個過程。“所以如今考慮管理范式時,首先要考慮數字化層面的邏輯問題,關注數字化對流程的各個環節,以及企業的各個層面產生的影響,在這個前提下再去考慮傳統的管理思想是不是應該發生變化以及將來如何轉變的問題。”這就是管理范式上的一個轉變。
閆德利:數字經濟既是實體又是虛擬
對于數字經濟的思考和認識,騰訊研究院數字經濟部主任閆德利認為,數字經濟有基礎部分和融合部分兩個范疇,基礎部分又稱為數字產業化,計算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融合部分又稱為產業數字化,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因數字技術的應用、向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
數字經濟和互聯網密切相關。因互聯網具有匿名性、虛擬性,這會給人們一種錯覺:數字經濟是虛擬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是一種容易引起誤解的提法:把數字經濟放在實體經濟的對立面,讓人錯誤將數字經濟歸為虛擬經濟。閆德利解釋道,實際上,互聯網的“虛擬”和虛擬經濟的“虛擬”在英文中不是同一個單詞。“數字經濟和虛擬經濟不是同一維度的概念。數字經濟既有實體經濟的部分,也有虛擬經濟的部分,其主體還是屬于實體經濟。”
“總體來說,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新的生產要素,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方式,新的全球化和新的公民素養。”閆德利稱,我國數字經濟后發先至。互聯網是最大亮點;數字化轉型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制造業是主戰場;人工智能是下一個數字前沿。
Peter Broeder:智能化、數字化和網格化的趨勢
根據Gartner戰略顧問公司發布的2019年未來十大戰略趨勢,荷蘭蒂爾堡大學教授Peter Broeder總結道,“智能化、數字化和網格化這3個主題是蘊含著未來世界發展的幾個趨勢。首先,世界每個角落都會被智能化產品和物件所替代,它們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同時適應數據,然后給大家一個解決方案;其次,是數字化,比如數字孿生,所有客觀的東西會在互聯網上進行一個復制或者說進行呈現,包括人本身,都會在互聯網上有一個數字化的反映;最后,是一個網格,也就是結合物聯網,通過物聯網的技術,把數字的世界結合在一起,聯系在一起。”
Peter Broeder預測,2040年左右會有40%的產品被智能化取代。
馬海燕:助推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數字經濟范疇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數字產業化和以制造業、農業、服務業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安徽路網集團副總經理馬海燕從4個方面表達了自己對數字經濟的看法。“從狹義上看,數字經濟包含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從廣義上看,數字經濟的發展還包括與數字技術相關的可以被數字化的其他產業和領域;從技術角度來說,數字經濟是利用數字技術、思維和平臺等助推各行各業發展;從產業角度來說,數字經濟既是傳統行業網絡化、數字化,又是數字產業同制造業、金融業等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的、深層次的跨界融合。”
馬海燕表示,數字經濟助推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首先,在經濟放緩、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數字經濟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側發力,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助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
其次,新的商業范式比如共享經濟、新的生產要素比如大數據和新的基礎設施比如信息物理系統將以革命性的方式改變、重構傳統制造業的制造模式、組織方式,開拓產業發展新空間,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
最后,數字經濟的基礎性技術本身具有典型的網絡效應特征,通過引發正反饋效應而拓展演化出新的產業形態,持續催生新的增長點,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曾晨:數字技術驅動行業更精細、精準
“2018年到2019年,我們對外部的感受用兩個詞來提煉,一個是變化,一個是變革。”這是京東集團副總裁、戰略研究院院長曾晨對外部環境的思考。
“技術的革命必然帶來產業的變革,企業首先要觀察,技術發展到哪一步,下一步具有變革性的技術力量是什么。”曾晨稱,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最大的一個不同或特征就是數據和算法,兩者結合后對經濟和商業模式的影響是巨大的。數據正在成為配置資源和創造財富最大的核心要素,而數據的最大核心就是算法,算法能夠對海量的碎片化資源做一個精準的匹配。
曾晨在談及數字技術給行業帶來的變革時,提及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精細,一個是精準。精細是指隨著顆粒度越來越小,我們對商業對象的觀察會越來越精細;精準則是指數字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精準度。曾晨將這兩點作為對未來商業邏輯的基本的判斷。“消費的變化一直存在,消費者的需求一直都有,只是以前的技術和模式無法滿足這個變化。數字技術使得商業要素顆粒度變小,消費者對商業環境的感知精細化;使得整個商業運行流程精準化,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
魏東:數字助力企業跨界共生
2015年的傳統出租車行業已經進入虧損狀態,談及如何開始涉足網約車市場,首汽約車CEO魏東表示,做網約車市場其實是一個必然之路,是自身生存困境下,加之網約車市場恰好釋放利好信息后的必然選擇。
企業如何面對行業變革和一個技術帶來的挑戰?魏東表示,作為營運行業,網約車本質上購買的是司機服務。首先,人+車的運營過程不可能虛擬化,第二,這個過程中大量依賴人的因素,所以網約車行業雖然是互聯網平臺,但實際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定位方向是服務為本,技術賦能。“進入市場競爭,我們的決策機制、人才結構、授權體系等都要市場化。”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傳統交通行業如何更加高效精準地為消費者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每個產業可能都有相對固化的部分,但每個產業都存在縫隙,當縫隙被撬動,就是需要跨界共生的年代。汽車是最快進入社會化商用的機器人,是載人的移動空間,有自己的大腦,有連接手段,有自己的空間,不僅是連接A點和B點,更多的是生活、工作、消費場景娛樂的延伸,這是我們對汽車工具的物理屬性的定義。”魏東如是說。
陳瀅:用機器商的心態
掌握數字技術
“教育雖然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但也是受新技術沖擊正在覺醒的行業。”慧科集團首席戰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長陳瀅表示,信息技術的本質是制造信息,用信息做決策。這個世界是算法驅動的世界,第一點變革,是釋放信息的價值,即顛覆信息的傳播,重塑信息的生產,豐富信息服務,創造信息經濟;第二點賦能,兩者交叉、滲透、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技術賦能到行業的核心;第三個點是AI,我們要懷著敬畏的心情來看待AI取代很多行業中的工作;第四點是2016年我們提出的機器商這個詞,主要思考人如何和機器和諧相處,或者人如何有效地使用機器智能來提升工作、生活、學習,“在信息互聯網發展時代,我們如何看待信息智能本身,如何看待AI高速發展的技術,如何用機器商的心態掌握技術”。
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是關鍵,執行是根本。科技帶來的賦能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但是管理層和普通員工需要掌握不同的工具。陳瀅說:“我們在管理上有很多的方法,數字化賦能進來產生一些新的跳躍,比如無紙辦公。在信息化時代,管理人員與下屬直接的交互的方式發生了變革,可以在虛擬時空的交流,所以對員工的自驅力、主觀能動性要求有提升。新的交流工具也不斷提升,比如現在很多企業用釘釘,開電話會議、進行遠程的討論,這對管理流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管理層見不到員工,如何溝通,如何提高團隊合作賦能。同時,員工逐漸年輕化,如何做好代際的溝通也是管理者面臨的挑戰。”
陳端:數字經濟創新生態構建
《經濟》雜志社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C&G;新經濟新動能研究院院長陳端介紹,由《經濟》雜志社、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和C&G;新經濟新動能研究院共同發起成立的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旨在發揮學術研究和公共傳播平臺各自優勢,將后端智庫服務與教育培訓、公共傳播資源互為配套支撐,匯聚眾智,共同打造行業發展方向引領、行業監管政策解讀、行業發展規范輿論監督和行業合作資源對接的話語高地與服務平臺,圍繞“數字技術”“數字安全”“數字人才”“數字產業”“數字業態”等數字經濟創新鏈條提供資訊整合、研報發布、專題調研、峰會論壇舉辦等產品和服務,共同推進數字經濟理論、政策、產業創新研究,扎實支撐政府部門決策和產業創新生態構建。
思想的傳播需要載體,社群的聯結離不開紐帶,《數字經濟評論》由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匯集國內一流學術研究專家資源和有志于共同探索數字經濟新大陸的優秀傳媒人共同打造,圍繞未來十年數字經濟領域最具爆發力和成長性的細分落點尋求前沿內容與智庫服務的有機協同,面向數字經濟領域研究、產業和投融資、專業學生等特定細分人群精準定位、定向傳播,以內容的生產構建交流平臺,以品牌的打造拉動平臺上數字經濟領域新銳學者、創新型企業與投資人的成長孵化,以集群的力量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端,中央財經大學馬紫涵、魏鳴鈺、李昕、關樂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