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于桐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除了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據國奧心理健康數據中心分析,在2018年心理咨詢行業接診的案例里,36%屬于在校青少年兒童,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的求助者,以每年3%-5%呈遞增趨勢。
從心理健康到不健康,再到發展成各類癥狀,甚至影響到社會功能,都源于“習慣性重復”。當孩子的感官系統一次次被血腥、暴力、自大等行為進行重復刺激和強化時,大腦的神經元已經儲存了已知的潛意識行為路徑。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影響,接下來只是在校園中彼此相互復制而已。
針對目前校園欺凌事件的情形進行分析、梳理、歸因。筆者提出了“四個層面,十個維度”的校園欺凌中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
科普層面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法制科普、德行科普、心理健康科普。
“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2018年12月3日,12歲弒母少年這句話震驚了整個媒體圈。極度的認知偏差,行為過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間慘劇。針對這類現象,有必要對校內學生通過法制、德行、心理健康的科普提升認知力,明確校內行為的紅線或邊界。降低因認知不足而導致的校園欺凌行為!
干預層面包含兩個維度,分別是德行強化、心理咨詢。
16歲左右是大腦額葉區的閉合期,在此之前,大腦屬于高效學習階段。耳濡目染的事件同類性越強,對其行為的影響越久。所以,聽聞正面積極的故事、實時事件越多,重復性越強,欺凌事件就會越少。其次,每個季度一次的“定制化心理健康測試”可以更早地讓家長或老師了解到學生的潛在心理問題,猶如“上醫治未病”。讓心理咨詢師在早期介入,讓問題在萌芽期得到有效干預。
依從性層面包括兩個維度,分別是校內教導處、保衛科。
校內教導處和保衛科的勝任力尤為重要。他們既是學生道德規范的引領者,也是學生身體安全的保護者。所以,這兩個部門在學生心目中信任度和依從性的強弱,對校內欺凌者和欺凌事件都有實際的影響。
環境層面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家庭、校園、朋友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上三個環境是孩子成長史的主要環境,對孩子行為的養成,人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是家人、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校園潛在安全風險的根本所在。
學生由于遭受校園欺凌事件而形成的投射反應,導致的各類違紀違法行為,不僅為家庭帶來了持續性困擾,更為國家未來的治安穩定發展帶來了阻力。對上述四個層面的關注,十個維度的評估,尤其是校園內心理健康科普及高效的心理危機干預,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