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旺,閆春杰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唐山礦業分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我國“三下”壓煤量大,傳統綜采將會造成嚴重的地表沉陷問題,導致地表建(構)筑物發生破壞變形,嚴重影響礦區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為解放“三下”煤炭資源,充填開采技術得到應用與發展。地下煤炭資源被采出后,采空區圍巖應力平衡狀態被打破,覆巖失去支撐力而發生移動變形,當采空區上覆巖層移動發展到地表,地表便會產生移動和破壞。固體充填開采是指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礦山廢棄物或砂土、城市垃圾等對采空區進行充填控制頂板的一種開采方法,既能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陷,提高煤炭回收率,又能合理利用矸石,避免地表環境受到影響[1-4]。充填采煤技術的推廣對實現煤礦的綠色開采和地表建(構)筑物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內學者對固體充填開采條件下地表沉陷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張磊等[5]通過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充填率、松散層厚度及關鍵層厚度對地表沉陷的影響。趙同彬等[6]自主開發了基于進化算法的具有模型智能識別和預測功能的礦山巖層運動模型識別系統,更加準確地描述巖層運動的復雜特征,為巖層移動與地表沉陷規律的研究提供了技術基礎。許凱等[7]通過數值模擬結合理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等價采高與充填體壓實率的關系。劉曉明等[8-9]采用現場實測、數值模擬、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充填液壓支架工作特性及工作面頂板沉降控制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充填支架支護強度能夠減小覆巖及地表變形。
唐山礦鐵三區井田上方地表建(構)筑物密集,“建下”壓煤占剩余可采儲量的比例高達79.7%,嚴重制約礦井的可持續發展,T3281N工作面是唐山礦8煤層固體充填首采工作面,其密集建筑物下開采的特點決定了需要對地表沉陷進行有效的控制,在等價采高理論的基礎上,運用FLAC3D軟件模擬不同推進距離、不同充填率及不同壓縮率條件下地表變形規律,為礦區充填開采提供指導。
充填開采中用實際采高減去充填材料高度,即為等價采高[10],進而可用傳統的非充填開采巖層控制理論對采場覆巖移動變形特征進行分析。其中充填體高度與充填率與壓縮率有關,充填體壓縮率可通過壓縮實驗得出。根據固體充填開采上覆巖層移動和破壞的機理和地表沉陷的影響因素分析,固體充填工作面等價采高示意圖如圖1。

圖1 固體充填工作面等價采高示意圖
設已經充填的充填體充填率為ρ,壓縮率為η,固體充填開采上覆巖層移動穩定后,煤層的等效開采高度hz可以表示為:

式中:hz為煤層的等價開采高度,m;hd為未充填時頂板下沉量,m;hm為煤層的實際開采高度,m;ρ為充填體充填率;η為充填體壓縮率。
基于等價采高的充填開采地表最大下沉值可表示為[11]:

式中:W為地表最大下沉值;q為下沉系數;α為煤層傾角。
因此,地表沉陷與煤層實際開采高度、充填體壓縮率及充填率等因素相關。
T3281N充填工作面所在煤層為8煤層,煤層傾角 7°~10°,平均為 8.5°,厚度平均為 3.7 m,采面埋深為670~730 m,平均為700 m。工作面回采走向長188 m,傾向寬119 m,開采區域面積約為22 372 m2,采用綜合機械化采煤方法,矸石充填采空區管理頂板,平均日進尺2 m。開采過程中,以MG200/500-QWD采煤機沿頂板割煤,充填液壓支架維護作業空間,使用SDY80/500/55S矸石轉載運輸機將充填矸石料卸到采空區后進行夯實充填,實現架后充填與架前采煤在同一工作面中并行作業。該工作面能保證充填體和頂板充分接觸,采充質量比為1∶1.36,設計充填率為95%。按照實驗室矸石壓縮試驗,矸石充填體壓縮率η=10%。
為研究充填開采過程地表沉陷規律,根據T3281N充填工作面的工程地質條件,運用FLAC3D軟件對不同充填率、壓縮率條件下固體充填開采覆巖移動過程進行模擬分析。為提高數值模擬準確性,采用的巖層物理力學參數均以實驗室測得數據為基礎,并根據現場實測結果驗證數值模擬結果的準確性。
為了解決建筑物下開采安全問題,評價固體充填綜采的效果,在T3281N工作面的地表設置觀測站(圖2)。共設置2條觀測線(1號線、2號線),根據現場條件,布設煤層走向觀測線1條,平均間距30 m,共22個測點。由于工作面對應地面建筑物情況較復雜,依據現場實際情況,增設了煤層走向觀測線延長線,共計18個點,平均間距30 m。

圖2 地表沉陷觀測站布置
對2條觀測線共進行了30多個月的觀測,根據長期觀測結果,沿1號、2號線的地表下沉曲線如圖3。觀測點 N10~N15、W4~W7在 T3281N 工作面的正上方,下沉值偏大,其中觀測點N15的累計最大下沉值為38 mm,僅占采高的1%,實測結果表明,T3281N工作面充填開采對地表影響很小。

圖3 地表下沉曲線
模型上邊界選取至地表,下邊界選取至9煤層底板,尺寸為 x×y×z=2 800 m×800 m× 800 m。模擬中對工作面進行延長,模擬最大開采距離為800 m,采寬為120 m。對模型的下部和左右邊界施加位移邊界,其中模型底部邊界固定,邊界水平、垂直位移均為0,左右邊界施加位移邊界條件,邊界初始位移均為0,模型頂部為自由邊界。本構模型為摩爾庫倫模型,煤巖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煤巖物理力學參數
根據等效采高理論,上覆巖層移動破壞程度與充填體壓縮率及充填率等因素有關。本次模擬對工作面推進距離、充填率與地表沉陷的關系進行研究,開采方案如下:
1)模擬方案1。在充填率為95%、壓縮率為10%的條件下,工作面依次推進 50、100、200、400、600、800 m。
2)模擬方案2。在壓縮率為10%、充填面推進800 m的條件下,充填率分別為70%、75%、80%、85%、90%、95%。
3)模擬方案3。在充填率為95%、充填面推進800 m的條件下,充填體的壓縮率為25%、20%、15%、10%、5%。
根據模擬得到工作面推進至200 m時最大下沉值為36 mm,實測值為38 mm,二者相差5%,可見模擬結果與實測值較為接近。
在充填率為95%、壓縮率為10%的條件下模擬工作面推進過程,在工作面主斷面位置對應地表上布置觀測線,提取地表下沉值與水平變形值得到地表變形曲線。工作面推進過程地表下沉曲線如圖4,工作面推進過程地表水平位移曲線如圖5(負值為左移,正值為右移)。

圖4 推進過程中地表下沉曲線

圖5 推進過程中地表水平位移曲線
1)工作面推進至50~100 m過程中,地表下沉與水平位移均小于10 mm,此時地表未受到明顯影響,工作面推進至200 m時,最大下沉值達到36 m m,地表受到明顯擾動,開始產生地表沉陷。
2)隨著充填面推進距離的增加,地表沉陷影響范圍逐漸增大,下沉曲線與水平位移曲線均關于沉陷中心對稱,沉陷中心為地表最大下沉值點和水平位移“零點”,位于采空區中心處且向工作面推進方向移動,工作面推進至800 m時地表變形達到最大,最大下沉值為109 mm,最大水平位移為33 mm。
充填率分別為 70%、75%、80%、85%、90%、95%時地表下沉曲線、水平位移曲線如圖6、圖7。

圖6 不同充填率時地表垂直位移曲線

圖7 不同充填率時地表水平位移曲線
1)地表沉陷影響范圍受充填率影響較小,地表下沉與水平移動影響范圍幾乎不發生變化。
2)隨著充填率的增大,地表變形值顯著減小,充填率由70%增大至95%時,地表最大下沉值由331 mm減小至109 mm,水平變形值由110 mm減小至33 mm,分別降低了67.1%和70%。
提高充填率后,有效減輕了地表沉陷程度。不同充填率地表移動和變形最大值見表2。將最大下沉值、水平變形值與充填率進行擬合得到的曲線如圖8、圖9。

表2 不同充填率地表變形極值

圖8 地表垂直位移峰值隨充填率變化曲線
地表最大下沉值與最大水平變形值均隨充填率的提高而減小。充填率與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水平位移值之間的回歸方程為:

圖9 地表水平位移峰值隨充填率變化曲線

式中:w0為地表最大下沉值,mm;u0為地表最大水平移動值,mm;ρ為充填率,0<η<1。
在該地質采礦條件下,地表最大下沉值與充填率之間為指數函數關系。充填體和圍巖相互作用[12],改變了圍巖力學環境,因此不同充填率,地表的下沉情況不同。
通過改變充填體的強度改變其壓縮率為25%、20%、15%、10%、5%,模擬得到的地表下沉曲線、水平位移曲線如圖10、圖11。從圖中可以得出:地表變形值壓縮率的降低而減小,改變壓縮率由25%至5%時,地表最大下沉值由191 mm減小至73 mm,水平變形值由75 mm減小至29 mm,分別降低了61.8%和61.3%。降低壓縮率是提高充填開采地表沉陷控制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圖10 不同壓縮率時地表下沉曲線

圖11 不同壓縮率時地表水平移動曲線
不同壓縮率地表移動和變形最大值見表3。擬合得到的壓縮率與地表最大下沉值和地表最大水平移動值之間的關系如圖12、圖13。

表3 不同壓縮率地表變形極值

圖12 壓縮率與地表最大下沉值關系

圖13 壓縮率與地表最大水平移動值關系
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充填體壓縮率與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水平位移值之間的關系為:

式中:w0為地表最大下沉值,mm;u0為地表最大水平位移值,mm;η為充填體的壓縮率,0<η<1。
隨著充填體壓縮率的降低,地表最大下沉值與最大水平移動值均逐漸減小,兩者之間近似呈指數函數關系。因此,通過提高壓實度的方法降低充填體壓縮率,能夠有效提高地表沉陷控制效果,充分保護地表(建)構筑物。
1)T3281N充填工作面開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為38 mm,僅占采高的1%,地表沉陷較小。
2)充填開采中,地表變形關于沉陷中心對稱分布,沉陷中心處地表產生最大下沉值,水平位移為0,位于采空區中心處且向工作面推進方向移動。
3)充填率由70%增大至95%時,地表最大下沉值由331 mm減小至109 mm,水平變形值由110 mm減小至33 mm,減幅分別達到了67.1%和70%,合理提高充填率能夠有效減輕地表沉陷程度。
4)壓縮率由25%減小至5%時,地表最大下沉值由191 mm降低至73 mm,水平變形值由75 mm降低至29 mm,減幅分別達到了61.8%和61.3%,合理提高充填體壓實度,降低壓縮率能夠有效提高開采沉陷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