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露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是指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周歲以上,戶籍在農村,在城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村青年勞動力[1]。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2]。
當前,促進農村人口的市民化、推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于調整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局,遏制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推動農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農民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奔波,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市民化過程不徹底,不利于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解決,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合理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有利于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在現階段,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占總體農民工數量的60%以上[4],所以充分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對于解決農民工問題以及解決我國城鎮化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第一,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得到解決,有利于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第二,有利于解決農民工子女和老人留守農村的過程,對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贍養都有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豐富農民工生活,防止發生社會問題,使農民工有社會融入感,解決農民工遭歧視的問題[5]。
2.1 數據來源。2014年7月,課題小組對貴州省六盤水市的六枝、盤縣、水城等縣進行問卷發放,對這些地區的農民工進行抽樣調查,小組共發放200份調查問卷,收回189份,有效率94%,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問卷共124份。將收集結果運用excel進行整理,并制作相關表格對分析農民工城鎮化意愿進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文獻查閱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運用excel軟件對貴州省六枝縣農民工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對城鎮化意愿的態度及所占比例等內容,結合當地相關政策等信息對農民工城鎮化意愿進行分析,并對六枝縣城鎮化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3.1 數據基本信息。從表1可以看出調查個體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男性農民工略高于女性農民工,所占比重分別是56.8%和43.2%。31~40歲的農民工數量最多,占比37%;18~30歲的也較多,占比26.4%;41~50歲以及50歲以上的所占比重較小,并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主要從事的職業大都是務農或者務農兼打工,因此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以及外出打工。家庭人口數大都是三人,勞動力人口以兩人為主,占比47.2%。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大多農民工都受過中高等教育。但是農民工的收入依舊不高,月平均收入大都處在3 000~5 000之間,所占比重為36.5%;其次是1 000~3 000元的,所占比重為31.9%;5 000元以上的占24.3%;1 000元及以下的比重最少,所占比重為7.3%。由此可見,提高農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表1 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3.2 六枝縣新生代農民工轉戶意愿調查結果。基于189份問卷總結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鎮化意愿統計表,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六枝縣農民對于城鎮化的態度統計
從表2可以發現,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對城鎮化非常了解的人是比較多的,占比為42.1%;大多數農民工對城鎮化處于一般了解的狀態,占比為56.3%;而對城鎮化不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只占總比重的1.5%。從政策方面來看,對我國新型城鎮化政策非常了解的人數較多,占比31.5%;了解一般的人數最多,占比62.4%;而不了解的人最少,占比6.1%。從農村轉入城鎮的意愿方面來看,大多數人選擇離開農村去城市生活,這類人占總比重的83.2%;不確定是否去城市的人占比14.7%;僅有極少數的人不確定自己是否愿意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占比2.0%。關于是否愿意農村城鎮化的問題,表示愿意的人所占比重為61.4%;表示不確定的人所占比重為35.5%;而不愿意城鎮化的人所占比重僅有3.0%。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鎮化意愿是非常強烈的。
3.3 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意愿的內部差異。經過調查分析,我們總結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意愿的內部因素,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和職業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如表3所示:

表3 六枝縣農民城鎮化意愿調查結果
從年齡來看,年齡在18~30歲的農民工數量顯著較多,分析得知,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愿意城鎮化的占比為69.2%,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分農民工的城鎮化意愿更為強烈。從月平均收入來看,月平均收入在1 000元左右的農民工當中,愿意城鎮化所占比重僅為24.0%,而收入多于1 000元的農民工城鎮化意愿比較強烈,收入大于3 000元的農民工城鎮化意愿有所增高。由此可見,經濟因素是一個很顯著的影響農民工城鎮化意愿的變量。從居住情況分析,68.5%的農民工住在企業職工宿舍,這類農民工的城鎮化意愿最為強烈,所以解決農民工的居住問題也是尤為重要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與傳統的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人生目標更加多元化,消費觀念更加開放,生活方式差別顯著,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并盡可能的長期居住下去,這些顯著的特點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6]。
4.1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意愿的因素
4.1.1 經濟因素。經濟是實現農民工城鎮化的基礎,農民工進入城市的首要條件是有經濟基礎,而農民工的工資就是其個人財富的重要體現。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工工資水平處于3 000元以上的占比為60.8%,而這類農民工自購房比例較高,城鎮化意愿較為強烈,他們已經適應了城市的生活,更想在城市立足,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4.1.2 社會因素。城鄉差距明顯,城鄉二元結構越來越顯著,城鄉間的利益格局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城市與農村間各類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縮小城鄉差距和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城鎮化過程中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教育、醫療、養老等也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意愿的重要因素。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之后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問題得不到解決;其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特別突出。養老也是一大隱患,所以建立健全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這關系到農民工的人生保障。
4.1.3 心理因素。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職業上已經呈現出非農化的特征,在空間上也呈現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缺乏城市歸屬感也是影響其城鎮化意愿的原因之一。心理適應速度跟不上當今快速發展的城市節奏,我們應關注農民工的心理狀態,提升其心理穩定度,構建和諧社會。
4.2 建議。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群體,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鎮化對于解決農民工問題是至關重要的[7]。
4.2.1 從整體角度出發,我們應該注重農村和城市的共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保證部分返鄉的農民工生活有所保障,讓城鎮化意愿與行動達成統一,從根本上實現城鎮化。
4.2.2 完善農民工在城市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讓其真正的擁有城市融入感,從制度上完善,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以及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政府要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為農民工的個人城鎮化以及家庭城鎮化奠定經濟基礎。
4.2.3 提高農民工自身的職業技能和思想文化素質,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讓其從各方面都更加適應城市生活,才能從整體上促進農民工的城鎮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