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是和而不同、互促共融的關系。要先厘清兩者之間的“和”與“不同”,才能在認識上化解疑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前大家熱烈討論鄉村振興,很多之前負責推動城鎮化工作的同志不免感到有些疑惑,鄉村振興戰略和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之間是什么關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就意味著將來要素投入的重點是鄉村而不是城鎮?甚至有人將兩者視為矛盾的對立面,認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實施,我國的城鎮化程度會下降。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有些人對城鎮化的規律不了解,對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現實不了解。
其實,城鎮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是和而不同、互促共融的關系。要先厘清二者之間的“和”與“不同”,才能在認識上化解疑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在本質上有很多一致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從目的看,新型城鎮化的目的之一是解決空間城市化并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的問題,特別是億萬農民工的被城鎮化和偽城鎮化的問題。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從實質上成為城里人而非單純的戶籍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也是解決農村和城市發展的不均衡問題。
第二,從原則看,新型城鎮化講求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是“一樣化”發展,不能把農村都變為城市,而是要走城鄉協調發展的道路。鄉村振興戰略中更明確指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三,從核心價值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城鎮化需要建設新城,但絕不能用建新城來取代城鎮化。如果興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鎮,可農民卻仍然難以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被邊緣、被排擠,那么這樣的城鎮化極有可能導致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所以,新型城鎮化追求的是以人為核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城市化。鄉村振興戰略要承認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也是強調以人(農民)為本。
鄉村振興首先是農業產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發展簡單來說就是農業的工業化、產業化、規模化。這一變化的必然結果是,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可以從耕地上解脫出來從事其他行業。20世紀90代初,時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馬凱曾反復強調,“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當時我國的城鎮化率不到30%,農村人口9億多,在絕大部分人口密集的省區人均占有耕地僅1畝左右。馬凱指出,人均1畝多地,如果種植大宗農產品,即使是繡出花來也無法使農民致富。所謂“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實質就是要使農民從耕地上解脫出來,從事非農產業,實現城鎮化。只有農民占總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減少,才會從根本上化解“三農”問題所涉及的諸多矛盾。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意味著人口要轉移。轉移的兩個方向,一是到城市城鎮從事工業生產或三產服務業,由農民變為市民,這就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人口動力;另一個是繼續留在農村,參與大規模的工業化的農業生產,以及在農村產生的三產服務業,如鄉村旅游等。而農業的現代化會使得農村地區土地利用現狀發生改變。分散的村落不適宜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以會帶來大規模的農村土地整理,使土地更集中、生活更集中。農村土地整理改變了農村原來土地和村落分散分布的狀況,為農村大量增添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條件。農村土地整理也為城鎮化的發展騰出了土地的空間。
同時,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要素的積極應用,因此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設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絕不是關起門來,孤立地靠農村資源來建設農村。務必要因地制宜,要開門借力。特別是利用好城市資源,在農村發展中把城市元素發揮極致,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市和鄉村是相互促進、共生共存的。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不斷進入城市,這是客觀規律,但不能以鄉村的荒蕪、衰敗為代價。中國城鄉關系在經歷單向城市化以后,已經轉向城鄉互動階段,人口、土地和資本從單向配置到城市,轉為城鄉兩個空間的相互流動和配置。
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鄉村振興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結果。新型城鎮化一方面是人的城鎮化,讓城市中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成為市民,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小城鎮,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鎮化的結果是城鄉產業融合化,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鄉村振興也是新型城鎮化成功的重要標志。這個“新型”最突出的體現是我國人口多,推進城鎮化速度快,根本的路徑是就地就近城鎮化。因此,帶動鄉村發展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衡量我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它是否帶動了鄉村發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等農業轉移人口,并成功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不可割裂,二者均是推進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城鎮化戰略能夠有力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提供城市現代文明,促進城市現代化的要素更好地配置到農村和農業當中。我國現代化進程,必須是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同時發力、不可偏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存在不同的地方。首先,城鎮化更多關注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的競爭力;鄉村振興關注美麗鄉村,也關注小鎮,兩者關注的載體不一樣。其次,兩者關注的資源流動的方向也不完全一樣,在討論城鎮化時,我們更多關注資源要素等向城鎮流動,向城鎮集中,更好發揮它的集聚作用。但是在討論鄉村振興時,又希望很多的資源要素流向鄉村,留在鄉村,所以考慮的方向也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