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江門市廣播電視臺
現如今,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融媒體的大背景下,要求新聞播音員既要能駕馭電視新聞播音,也要能適應電臺新聞播音。雖然同為新聞播音,但是廣播與電視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傳播媒介,在不同的節目中,需要播音員需要迅速的做出調整,滿足不同節目的需求。
對于電視新聞播音來說,端莊大方親切自然的形象與扎實的播音功底缺一不可。電視新聞是可視藝術,與廣播新聞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電視新聞播音員首先要有良好的形象,端莊大方、親切自然。在播音基本功方面,要做到對稿件理解透徹,以悅耳的聲音、恰當的節奏、準確的語氣將稿件背后的信息傳達出來,增強新聞的感染力。電視新聞播音要求播音員播音狀態積極、興奮而不緊繃,身體姿態大方,同時氣息穩定、停連重音恰當、對象感強。良好的形象可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扎實的播音技巧能夠讓節目更具可看性。
電視新聞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每一期電視新聞節目都是多工種配合的成果,而播音員是其中重要的體現者。一期電視新聞節目超過80%的時間由畫面和配音構成。因為有畫面作依托,所以要求播音員必須跟上畫面的速度與節奏,語言表達狀態與畫面融為一體。首先從速度方面,電視新聞每個鏡頭時長大約3 到5 秒,這就要求播音員的平均語速控制在每分鐘260字左右,并根據不同的稿件內容靈活掌握。其次從節奏方面,要保證播音整體輕快流暢,多連少停,避免因停頓過多或過少影響語意。最后從語勢方面,需要保證語勢常揚,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讓人感到明顯的推進感,將新聞事實盡快呈現。張頌教授關于語勢常揚的表述是“只要下墜意味著結束,新聞播音中句尾一般都不下落,這個要求符合新聞傳播新鮮感、時效性的規律”。
電視新聞報道更注重對新聞事實概貌的陳述和內在邏輯關系的梳理,這決定了電視新聞播音創作需要獨特的理性思維和情感。也就是說電視新聞播音員通過語氣語調展現出來的應該是真實客觀的聲音,雖有情感但客觀理性。張頌教授對于這種狀態的描述是“感而不入”,指的是感受到但是不進入,如果感受不到就失去了依據無法理解稿件,而進入了就無法保證新聞的客觀性。總體來說,電視新聞播音在表情達意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分寸把握,通過播音員體現出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準確、鮮明的。
廣播新聞節目播出時,播音員在處理稿件過程中自主性更強。電視新聞播音時,播音員幾乎不能改動任何一個字,只能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做二度創作。而廣播播音給了播音員更大的發揮空間,在保持稿件原意不變的前提下,播音員可以在節目中適當發揮,讓稿件更加規范化、口語化。同時稿件的順序也可以根據節目的需要隨時調整,在控制稿件時間、協調記者連線方面廣播新聞播音員都處在主導位置。這種節目特性給廣播新聞節目播音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播音基本功扎實,見字發聲能力出眾,更要具有一定的新聞節目編輯能力。
電視新聞節目在直播時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播音員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廣播播音員在播音時除了要播好稿件之外,還要自己操作設備、連接版頭片花、接入記者連線等等,所以廣播新聞播音員要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在節目直播時,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情況,而這些突發事件的應對,不僅關系到節目的播出效果,更是對播音員自身素質的極大考驗。在突發情況來臨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播音員,同時我們還是編輯、導播甚至技術人員,這要求廣播新聞播音員對稿件播音、節目架構、設備原理都了然于心,只有這樣才能從容不迫的處理突發事件。
與電視新聞播音不同,廣播的傳播方式決定了廣播新聞只能以單一的聲音傳播為主。沒有其他形式配合,對播音員播音水平和節目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聲音形象也就變得尤為重要。聲音形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音質音色。在先天條件的基礎上,如何自如的運用口腔胸腔共鳴,讓音質變得溫暖磁性,成為播音員的重要任務。除了長期科學的訓練外,在節目中不斷總結吸取經驗也同樣重要。其次,是語言表達能力。與電視新聞節目相比,廣播新聞節目只能訴諸聽眾的聽覺器官,所以要求播音員在播音時,依據稿件的需要,恰當處理停連和重音,給聽眾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間,語速控制在每分鐘200 字左右,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融媒體的大背景下,播音員一專多能是大勢所趨。過去,一專多能體現在采編播,而現在,在采編播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既能做好電視播音,又能駕馭電臺播音,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對于播音員來說要學習、適應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提升專業水平,并將更多的經驗和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更好的適應媒體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