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現象的普及,高校貧困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國家健全了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將教育扶貧工作放在扶貧攻堅工作的首要位置,精準化扶貧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主流。但是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不強,缺乏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高校資助育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工作的首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感恩意識的塑造,增強社會責任感。
有一部分貧困生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不知道努力就等著無償的獲得資助,甚至是覺是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愿意付出,也不懂得感恩。歸根到底,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部分貧困生內心存在自卑感和不平衡感是由于物質的匱乏和經濟窘迫的原因造成的,把學校對自己經濟上的補助當成是一種同情,從心底有排斥的情緒,自然不會產生感恩的想法。甚至有些學生的貧困證明弄虛作假,隱瞞家庭真實的經濟情況,騙錢補助;不按時償還助學貸款,拖欠學費,過度消費高檔品等不良行為,毫無誠信意識。
家庭經濟條件和父母所接受的文化程度影響著對學生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人格品質的培養影響深遠。來自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父母離異的學生,從小就缺少家長的愛,更得不到正確的教育,不能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學生沒有責任心、感恩意識嚴重缺失。
目前,感恩教育的理念尚未在高校校園內全面普及,學校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夠,教育形式缺乏創新,課程的精心設計和系統系還存在不足,大多只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蜻蜓點水匆匆而過,產生的效果不太理想。
貧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需要高校、老師、社會相互配合。隨著資助政策越來越完善,高校資助的力度逐漸加強、范圍擴大,資助依托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資助的金額也有所提高,這讓很多非貧困生垂涎三尺。基層社會的監管不嚴謹讓小部分學生鉆了政策漏洞。貧困資助的資金使用缺乏學校的監督和考核,反而滋長了一部分貧困生的僥幸心理,更沒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思想和行為。
貧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從加強學校資助的考核評價、課程內容的融入學習、校園傳統文化的建設和弘揚、感恩實踐活動的積極開展等多個方面來建構。
感恩教育應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需要培養大學生感恩識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僅需要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課堂,還需要利用好專業課堂和選修課堂。將感恩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啟發學生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認知世界,引導學生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自己的父母,教會學生明白恩情的重要性,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人格品質。
高校要充分借助資助平臺已達到育人的效果,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高校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崗位、學費減免等資助項目,踐行資助政策,開展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展示貧困生的感恩勵志事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開展校園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評選”活動,通過校園官網、微信公共號等網絡渠道廣泛宣傳優秀事跡,樹立貧困生積極向上、知恩感恩的陽光形象,鼓勵學生形成學習動力。
首先,要建立一個體制健全、制度完善的感恩教育機制。高校要以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開展常態化、多元化的主題教育活動。親自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要根據各年級和各專業的特點、針對不同的時間節點開展相應的活動,如在新生入學和畢業生畢業典禮上創新地引入感恩教育。其次,感恩活動形式要創新。邀請優秀的企業家、知名校友到校開展感恩教育系列講座,引發學生的共鳴。最后,在社會實踐中和高效助學工作中體會感恩,在實踐中明白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國家、老師、同學的關心,學會感恩,從而進一步收獲感恩實踐育人的效果。
感恩教育是健全大學生思想品質和人格的關鍵點,是需要全方位的融入學生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讓學生建立不忘幫扶之恩、教導之恩,能以已力回饋社會的高尚情操,將德育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