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喜 崔明欣 高彥華 東北石油大學
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起步時間晚,各地具體招生和培養制度具有很大的差異,導致高等教育發展至今,仍存在許多弊端,也對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質量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計劃與社會需求脫節、過分注重學術研究而輕視職業發展規劃相關方面的教育。不僅對研究生未來的深造、就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更不利于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發展。而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重視職業發展,首先需要了解落實該項工作的真正意義。
推動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是發展高等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包含多個范疇。發展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僅是為了提升人口素質,更是為了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用人才。而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片面注重提升學術研究水平,“閉門造車”忽視了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相關方面的教育。導致一部分學生畢業以后發現所學知識無法與工作相匹配。難以適應轉變。而將提升研究生教育與職業發展規劃結合,給予研究生更多深入了解社會崗位的機會,培養合作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奮斗目標,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我國是研究生學歷資格授予的大國,盡管《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穩步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但研究生整體質量仍然處在相對較弱的水平。“導師不導,學生放養”,受嚴進寬出的思維影響,導致研究生制度存在許多漏洞。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崗位流動情況等重要數據經常被忽視。研究生學歷資格含金量降低,導致高校的學術權威性也同樣遭受質疑。為此,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審視如何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助于高校從社會需求的角度重新審視在研究生人才培養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加強學風建設,以發展的目光重視職業教育,增強人才培養的目的性,提高研究生學歷的權威性,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將職業性與人文性結合是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方向和目標之一。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可知,對于高等的職業性與人文性的定義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隨著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的出現,高等教育明確了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基本職能,體現了人文性、學術性、職業性三個基本特性。這三大基本職能的矛盾衍生出知識個體 價值、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觀念的沖突,進而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之源。大學作為特殊的學術研究陣地,在堅持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注重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適應社會需求,明確分工,使所傳授的知識真正能轉化為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自從教育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來,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就成為教育活動實踐的根本目的與基本功能,更是教育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兩種教育理念在不斷碰撞中推動著現代教育的發展。社會本位主要認為教育的改革發展需要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因此職業規劃十分重要。而個體本位論則認為,一切教育活動都是以發展和完善人的自我為基準。注重以人為本。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分工細化,對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除了要有專業的學識,還要有能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職業精神。為此,現時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也更強調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的統一。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國從高層次人才大國邁向高層次人才強國的根本舉措就是全面挖掘研究生的潛力和發展研究生的能力。要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需要堅持素質本位的人才觀,使研究生能夠在不斷學習和探索中發現自我價值,樹立全面的職業觀念,從而形成人盡其用的良好局面。推動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在高等教育不斷深入改革的過程中,除了要堅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調整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以外,還要以國際化的眼光看待研究生教育。吸收外國先進的高等人才教育理念,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要同時做到教育課程國際化、教師團隊國際化。經常性開展國際研究生交流活動,分享學術研究經驗,有效推進高等教育人才的國際流動。
綜上所述,以職業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有助于幫助個人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改善高校學術氛圍,全面推動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推動研究生教育與職業發展要堅持職業性與人文性結合,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相統一。同時注重治理價值的人文性,注重治理視野的國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