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泰州市科學技術局
在當今社會,人們對權利的維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在過去,人們對于全力維護意識其實是很欠缺的,并且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如何才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即便是知識產權被別人侵犯了也只是一筆帶過,并沒有真的把這件事情重視起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知識產權越來越了解,越來越明白自己的知識產權是不容侵犯的,正因如此,知識產權的權利沖突開始變得越來越多,知識產權糾紛包括很多方面,而知識產權權利則是沖突的一個熱點和難點。舉個例子,就拿我國目前企業來說,企業的著作權與商標權,名稱權與商標權,這樣的沖突比比皆是,在以往一個企業已經為商標命名,但是沒有經過注冊,直接掛牌,而另一個企業了解到這種情況,直接將名字拿來用,并且搶先注冊,而被注冊的企業則認為不必引起糾紛,換一個名字即可,而現在就不是這樣,隨著人們對知識產權越來越注重,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因為一旦知識產權被侵犯,就會有很多人選擇訴諸法院和行政執法機關來處理,也因此,知識產權的權利糾紛案件越來越多,這證明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維護社會公平競爭,這對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是指同一個知識產權在某一種條件的作用下,歸屬不同的主體,這是一種法律形態。知識產權權利主要包括兩大要素,一是法定性,二是利益性,其中利益是知識產權權力的實質核心,歸根結底,一切權力沖突的出現,都是因為利益受損,雙方會因為權力而起沖突,主要是因為雙方各自的利益受了損傷,只要某一方認為自己的利益受損就一定會引起沖突,所以正是利益沖突導致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這也是會產生這樣沖突的根本原因。法律是有明文規定的,是定性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利益沖突的存在往往會出現在法律所規定的周邊部分,從權力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話,導致權力沖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利益的沖突和權力的不相容性,一個權力只能順歸于一個主體,而多個主體想要競爭一個權利的話,那么必然會引起知識產權權利沖突。
如果從法律經濟學角度來看的話,知識產權權利沖突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多個主體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競爭,多個主體對同一個資源進行爭奪就造成了權力沖突。知識產權權利的沖突本質上是財產權糾紛,而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客體是某個知識產品,某一個知識產品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是相對有限的,所以知識產權的權利沖突與競爭主要是為了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爭奪有限的知識產品。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當出現侵權型權力沖突時,所需要判定的并不是哪一方侵權,或者是哪一方過失,而是要去確定到底是誰應該優先取得知識產品這一資源的使用權,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產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按照法律規定來說,知識產權應該是屬于民事權利的一種,但是知識產權與其他的民事權利還是有一定不同的,相較于其他普通的民事權利來說 知識產權有無形性,時間性和地域性三種特征,正是因為這三種獨特的特征,致使現在知識產權權利沖突越來越多。首先,致使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一個因素,就是知識產權的無形性,所謂無形性就是知識產權不是一種固態的事物,它是一種無形的事物,沒有辦法去觸摸它,也沒有辦法去感知它,因為它不具有物質形態,并且不占有任何空間,是屬于法律上的一種無形的權利,一個人享有知識產權,并不在于這個人對知識產權是持占有狀態的,而是說能夠通過感知去認識知識產權,這是因為知識產權是沒有任何形態的,是一種無形性權利,所以,它不像其他權利一樣那樣直觀明顯,這就進一步促使了知識產權沖突問題的出現。
其次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和地域性也致使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問題的出現,時間和地域的交叉很容易導致權力沖突問題。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和地域性實則是為了來制約權利人的,之所以要制約權利人是因為需要利用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和地域性來權衡權利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指的就是其保護期,也就是在什么期限內是有效的,比方說發明專利的保護期是20年,外觀設計的專利權為十年,而作者對于其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的有生之年以及其死后50年內,之所以對知識產權采取保護期限制方法是為了在一定期限之后讓知識產權重新歸回社會,進入公有領域,這樣有助于知識產權類的產品可以回歸可持續發展,并且再創造,以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出現時間和地域性交叉指的就是知識產權保護期外的權利人在知識產權保護期內的權利人未失去對知識產權的利用權力下,擅自使用,這樣就會造成權力沖突。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沒有確立真正的知識產權法則,因此也就不存在統一的管理知識產權的法典,有許多國家采取的都是分散型的立法模式,有許多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都是先后獨立進行的,而不是統一實施,因此這些法律在并行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沖突和不協調問題,比方說,著作法、專利法及商標法等,他們都是先后獨立進行的,并沒有被編著在同一法典當中,其實各部門法在編制的時候就已經有意躲避和其他相連知識產權法可能會出現的沖突,一般都會自主去調整,希望能夠與其他已經實行的單行法互相協調,但是即便是這樣,或多或少的還會出現一些沖突,因為這種協調的數量和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與其他的單行法一點沖突都沒有。既然沒有辦法共同處理,沒有共同的協調機制,那么就只能采取分頭執法模式,而分頭執法模式隨之帶來的就是知識產權沖突,可以說這是產權分散立法模式與分頭執法模式,為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之所以會出現知識產權沖突是因為,知識產品的存量是有限的,而每一個人都想要占領,那么就難免的會對社會中相對有限的知識產品進行爭奪,可見資源的有限性是導致沖突出現的本源。法律的功能就是為了減少和盡可能的消除這種摩擦以及沖突,法律可以將每一個人的利益以及權限定格在一個規范之內,但是法律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因為法律是一個定性的東西,所以它通過權力的形式對利益的界定,總會變得有些模糊和不確定,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之所以很多人為了知識產權起沖突,是因為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律賦予的競爭性資源,它可以給人們帶來利益,尤其是一些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商標或者品牌,可以對一個企業有著深究的影響。
保護先權指的是后權力在創設以及行使過程中堅決不能夠侵犯已經存在的先前的權利,因為先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如果先權利的知識產權還在法律的保護期內的話,后權是絕對不能夠侵犯的。在后權利如果也想得到法律的保護的話,那么就必須從形式到內容都是符合法律規范要求的,這樣它才能成為一項獨立的完整的權利,因此如果存在某一種在后權力侵犯或者凌駕于在先權利之上的,這種在后權利是絕對不能夠受法律保護的,因為這種權利是有瑕疵的,它在行使的過程中,侵犯了他人的權利,目前在解決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方面有一個比較常見的方式,就是由在先權利人向政府或者法律機關提起訴訟,要求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能夠撤銷有瑕疵的,或者是與在先權利所沖突的在后權利。
其實保護在先權利在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法律當中也有明顯的體現,比方說專利法就規定了,要尊重先申請原則,就是說,如果有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的申請人申請共同的一個專利,必須要將專利授予權交予最先申請的人。商標法也有相應的原則,商品法規定的原則為先申請原則,也就是說,如果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為同一種,或者是近似的商品注冊同一個或者是近似商標的話,要將商標給予先申請的人。
在面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時,我國現行立法一般都會認定為在先權保護,也就是說一旦出現權力沖突,都會將在先權力認定為有效一方,但是其實在具體的保護方面,還缺乏一些具體的保護措施,無論是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產生的原因是競爭性沖突,還是非競爭性沖突,又或者是在后權利人保持的是惡意,還是善意,只要一旦發生沖突,所采取的原則都是將其按照一般侵權來處理,按照一般侵權方法來處理,就是判定此次知識產權沖突,是否出現了侵權問題,如果認定出現了侵權行為的話,就會加以懲罰,讓侵權一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種保護的方法非常簡單且易行,但是這種方法有的時候確是無效率的。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目的不在于去懲罰任何一方,目的在于通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來促進技術的革新,希望能夠通過保護的方式來幫助社會可持續發展,并且促進技術知識的生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目標向來都是希望能夠以法律的權威來調解各方面的沖突,目的就在于幫助各方保持平衡,只要出現利益均衡,那么各方就會處于一個共相容的系統優化狀態。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歸根結底是一種利益上的沖突,因此,如果想要解決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話,就必須遵循知識產權權利沖突解決原則 不能夠忽視法律的作用。在面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按照法律程序找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如果面對行政處理也不能夠解決的狀況時,就一定要依法通過行政訴求,尋找到司法機關。知識產權是不容侵犯的,面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當的法律程序,這樣才能夠真的有效地解決知識產權利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