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燕 內鄉縣廣電中心
新聞必須真實,這是新聞采訪的基本要求,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長期堅守的一條基本準則。[1]唯物史觀的新聞本源觀告訴人們: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完全與客觀事實相符。人們傳播、接受新聞正是因為它反映了客觀真實的事實。人們只有得到真實、準確的信息,才能正確地了解客觀外界事物。
首先,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前提。新聞媒體必須具有公信力。只有向人民群眾報道真實的新聞,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新聞媒體才有公信力,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要堅持以真實報道為責,以虛假新聞為恥,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真實的報道對黨和國家、對人民負責。要做到新聞真實,記者就必須到達現場,核實新聞來源及基本事實。多方求證,核實人物、職務、地點、場合、過程等關鍵要素。同時要慎用網絡消息源,對網上傳播的消息要進行核實。
新聞報道要真實,要體現客觀公正。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微信、網絡的快速發展,人人成了新聞的傳播者。個別媒體,為了追求點擊量和瀏覽量,一味圖快,圖新,缺乏實事求是精神,道聽途說,不深入采訪,造成新聞失實,損害了媒體公信力,有時涉及矛盾雙方,還會傷害到其中一方。比如2018年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很多媒體捕風捉影,人云亦云把責任推向了女司機,讓女司機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視頻曝光,人們才知道她不是害人者,而是受害者。人民日報也發聲:越是眾聲喧囂,越需善于求證。從本質上來說,媒體的作用主要還是傳話筒。在傳話過程中,不論這個原信息是來自官方、目擊者、現場記者或者當事人等等。新聞記者都應該尋求真相,堅持實事求是,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媒體的信譽。
無論是弘揚真善美的正面宣傳還是鞭撻丑惡的負面報道,記者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為了樹立典型,引起轟動效應而歪曲事實,堅持實事求是,對我們做好正面宣傳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內鄉電視臺拍攝的一條新聞《李家幫:沒有血緣 但我有孝心》。年僅12 歲的李家幫是奶奶的“眼睛”,爸爸的拐杖,家中的脊梁。更讓記者人震驚的是李家幫知道自己是收養的孩子,小小年紀的他知道“生的沒有養得親”,他用瘦弱的肩膀和一顆孝心支撐起了一個家,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媒體尊重事實,通過抱養孩子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讓大家看到了跨越血緣愛的力量和善的光芒。經過媒體報道,李家幫成為第五屆全國“最美十佳孝心少年”,他的精神力量感召著同齡人。
[2]負面新聞(負面報道)是指新聞媒體發布的有關違背法律或倫理道德,與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潮流相悖、損害人類利益的事實的新聞。記者在采寫負面新聞時會面臨種種困難,當事人可能會掩蓋事實,這時,記者就要克服偏見,平等對待每個人,保持獨立,做到利益規避,保持中立,平衡呈現各方觀點。各雙方說話的權利。在報道過程中,語言要平實,敘述上客觀公正,不能偏聽偏信,避免有傾向性的報道。如果報道失實,名譽受損的一方就難以接受,甚至可能會和媒體、記者對簿公堂。所以,為了還原事實真相,記者在采訪負面新聞時,就要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比如黃海霞被冒名頂替上師范事件,首先黃海霞面對媒體尋求支持,言之鑿鑿說自己被堂姐黃風鈴頂替,這個頂替不僅包括自己的學籍被頂替,還包括成績也是自己的。黃風鈴成了眾人眼中的騙子。但隨著媒體的尋根溯源,發現真相是學籍冒用,成績真實。有人說,冒用她人的學籍,對一同考試的其他人不公平,是違法可恥的行為,黃海霞被停職理所當然。但是也有人認為冒用學籍是當時歷史情況導致,重點是成績真實,沒必要苛責。對待這樣的報道,媒體最基本的就是客觀中立把事實展現給大家,要采訪這個事件的當事人,而不是帶傾向性的評價。如何評判交給受眾,而不是自己率先結論的引導受眾。
各級各類媒體本身就代表影響力和話語權,因此這樣的不公正報道,會無意中傷害到他方,成為他人牟利的工具。因此無論任何事件,作為媒體,保持客觀真實,實事求是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3]新聞媒體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迷惑,在實踐中要搞清楚個別真實還是總體真實,通過選擇事實以及選擇報道事實的角度,按照事實的內在邏輯和外部聯系,準確恰當地描述事實,通過“用事實說話”,來體現觀點、表明態度,引領導向,凝聚力量,在輿論場上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