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瑜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在新聞學,“信息”這一概念指的是狹義信息,即能夠消除受信者不確定性的東西。“超載”本意是裝載量超過最大容許限度,因此,我們將信息超載理解為人們所獲得的信息超出了的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指向海量信息與人的處理能力之間的矛盾。
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包含娛樂、科技、軍事、體育、健康等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可以說,互聯網提供了人們所需要的大量信息。但是,用戶在這海量信息中想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并不容易。搜索前,各式各樣的搜索引擎、APP 應用已經讓用戶眼花繚亂,在搜索過程中,超鏈接、廣告彈窗、二維碼掃描等很容易轉移用戶注意力,甚至讓用戶忘記最初的信息獲取目的,搜索結束,用戶只會感到大量信息蜂擁而來,而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卻是微乎其微,用戶解決問題的需求并沒有被滿足。所以,一定程度上,海量信息反而讓用戶無法獲取有效信息。
互聯網中充斥著大量的虛假信息、低俗信息、重復信息,這些信息占據用戶時間,降低用戶工作效率。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大量抄襲信息涌現,同樣的信息,換一個標題作為原創傳播,或者是把舊聞當新聞傳播,給用戶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同時,互聯網上各種“專家”、“官方”言論不斷,真假難辨,用戶在識別信息的過程中降低了工作效率。
戴維·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一書中提出“令我們深夜難眠的,并非是擔憂如此眾多的信息會令我們精神崩潰,而是擔心我們無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夠多的信息”這一觀點。當用戶的使用行為滿足不了用戶的動機時,用戶就會陷入恐慌、焦慮,這種心理壓力最終也會體現在身體機能上,引發健康問題。
美國網絡作家克萊·舍基在《未來是濕的》一書中提出了“人人都是記者”的觀點,由于社交媒體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任何人在任意時間都可以發布任何事情,新聞的主體不再只是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機構,普通人都可能是新聞的提供和制作者。互聯網與無線傳輸的融合讓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創造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生態系統。媒體生產、復制、出版及傳播的問題變得非常簡單,一個大眾業余化的傳播時代已經到來。使用互聯網的用戶,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擴散者和接受者,導致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和病毒式傳播,成為信息超載的一個重要原因。
網絡媒體的發展,使得新聞生產與新聞分發逐漸分離,涌現出大量的內容分發平臺,如搜索引擎平臺、個性化推薦平臺、社交媒體平臺和內容整合類平臺等,這些分發平臺大多只是負責信息的傳播,將平臺所擁有的信息推送給用戶,因為它們不具有新聞的生產權,所以這些平臺很多信息來源是一致的,這就導致用戶在不同的平臺看到的是同樣的信息,但反復出現的信息,已經失去了對用戶的價值,對用戶來說就是無用信息了。同時,像今日頭條等采用算法推薦技術的內容分發平臺,以用戶瀏覽數據為基礎向用戶推薦個性化信息,但有些時候對用戶興趣的把握并不精準,導致出現大量用戶不關心的信息。
網絡環境中,傳統的“把關人”理論發生變化,專業媒體的把關人功能被弱化。從信息生產主體的擴大、發布環節的簡化、擴散模式的改變等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專業媒體已經不能很好地做到各個環節的把關,尤其是信息擴散環節,因此,信息的生產、發布、傳播門檻降低,使得良莠不齊的信息大量涌現,信息數量的增加和信息質量的參差,都是造成信息超載的重要原因。
第4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7%和25.1%;受過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占比分別為10.0%和10.6%。由此看出,我國網民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體為主。教育水平的限制,使用戶在辨別信息、選擇信息時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海量的信息使得這一問題更為嚴峻,加劇信息超載的矛盾。
面對信息超載,我們并不是無力的,可以從多方面著手,緩解這一現象。首先,專業媒體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在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等方面為信息生產者提供參照,同時,加強對信息內容的把關,從源頭上減少虛假、抄襲、有害信息。其次,分發平臺加大技術投入,在信息傳播、擴散環節加強把關,如屏蔽關鍵詞、封閉不良賬號等。第三,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抄襲信息、不良信息的打擊力度,有利于用戶篩選有效信息。最后,用戶要提高媒介素養,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高效搜索信息,辨別有用信息,讓信息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