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倩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系
中華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世代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1]。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2]
水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傳統文化中個性鮮明的一種,擁有水族文字“水書”和水族特有的刺繡“馬尾繡”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人最大的聚居地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它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是水族傳統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提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保有很多民族精神和人類智慧,是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傳統文化有其優缺點。水族傳統文化中有宗族和宗法觀念。除耕作事務及婚喪節慶祭祀之外,部分落后封建的宗法制度卻蠶食著人性,這些糟粕我們須摒棄。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形勢、新條件下的重大文化方針,指明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和路徑。照時代特點加以改造,積極吸收優秀文明成果,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3]。
中華文化革故鼎新。處理好水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加大對水族傳統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力度。對水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創造性地轉化,并賦予時代精神,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4]。
想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持能為水族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開放一條綠色通道。2012年 5月,三都縣委出臺《關于大力實施民族文化旅游帶動戰略打造中國水族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意見》的文件,提出將三都建設成國內著名的水族文化風情旅游勝地。到2014年,全縣共接待游客 590 萬人次,旅游綜合總收入 53.51 億元。12月,三都大力實施旅游項目、交通、產品、設施、營銷“五大對接工程”[5]。
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一步是要做好傳承和傳播的工作。也就是“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6]”。水族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水族文字“水書①”和水族刺繡“馬尾繡”的傳承遇到了困境。
“水書”是世界上除東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與“馬尾繡”一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水族村寨的年輕人多外出打工、運用水書擇吉驅邪的功能逐步退化且無收益等原因,水書傳承出現斷層。2015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館水族女干部潘中西為對水書進行搶救保護,打破傳男不傳女的戒律,成為第一個正式拜師學習水書的女性②。現代教育和“打工潮”的出現,以及工業化生產、現代文化審美的沖擊,傳承后繼乏力。三都縣中和鎮的水族女子開始從小培養馬尾繡技藝,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水族馬尾繡藝術之鄉”稱號,這項民間傳統絕活正在逐步重現生機[7]。
水族文化特色鮮明,有傳統歷法“水歷”,“端節”和“卯節”、斗角舞和以“九阡酒”“魚包韭菜”為代表的美食等等?;ヂ摼W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微信、微博、APP 客戶端等各種媒體平臺,還有短視頻等多種宣傳途徑都可為民族文化所用。三都水族省級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1年中國臺灣“2011 文化民俗觀光博覽會”現場展示馬尾繡工藝。目前,她正在籌辦一個專門介紹馬尾繡的網站,希望通過互聯網,把水族馬尾繡推向世界[8]。
民族傳統文化想要傳承發展散發新活力,還要結合新形勢和新的時代要求,勇敢走出去,加強與別民族別國的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學習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經驗,為本民族所用。
注釋:
① “水書”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將它稱為“泐睢(lesui)”。它是一種類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哲學、美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② 李春惠.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結束水書傳承傳男不傳女歷史[EB/OL].新華網,(2015-11-26).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26/c_111727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