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外訓教研室
2017年12月21日,“人類命運共同體”當選“漢語盤點2017”年度國際詞。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習近平,2014)
另一熱詞“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3日至13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提出的。語言相通本身并不直接保證民心相通,因為人類歷史上固然不乏“語言戰爭”,更多的卻是非語言的戰爭。這就要求在構建“語言相通”的同時就自覺地指向彼此的“民心相通”乃至“共同體”意識,這也就是“國際理解教育”。(胡范鑄等,2018)
通過對國內外軍地高校進行實地調查發現,不管是國內承擔留學生漢語培訓任務的高校還是孔子學院、開設中文系的外國大學,漢語教學的重點在初級階段,中高級嚴重不足,出于對漢語及文化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的學生較少。大多數漢語教學需求是為政府、醫院、工廠培養翻譯。
針對學科漢語發展前景及規劃,提出三步走的具體措施:
漢語預科是為來華留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前提供的漢語培訓,是將漢語視為一種工具,最終目的是為專業服務。基礎性和實用性是漢語預科課程設置的原則。
對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測定一般是通過HSK 考試,分為1-6 級。HSK 考試題型設計合理,難度適中,可以據此評定學生的漢語水平。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國際事務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漢語也逐漸風靡全球。借著“漢語熱”,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強化漢語預科、將HSK 打造成全球漢語權威考試、將漢語“語言工具觀”轉變為大中文“語言文化觀”的要求也是更加迫切。
大學的中文系、孔子學院和中小學的漢語教學呈現出不同的困難。大學的中文系師資力量不夠,科研能力較為薄弱;孔院漢語培訓側重于短訓、側重初級階段的漢語教學;中小學的孩子課業負擔和語言壓力較重,強制推行漢語進課堂,難免引起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不滿。
針對此,漢語專業基礎亟待加強。不僅要注重漢語教學的實施,文化活動也是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民間文化的交流,以民心促進漢語推廣。孔子學院與外國大學中文系既互相合作又有所側重,前者注重社會教育,后者加強學術研究。共同點都是為推廣漢語,既大力發展漢語培訓,又要著眼于漢語學歷教育。
近年來,中國科技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驕人成果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智造”正在崛起。我們有能力并且有信心將中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中國的語言——漢語介紹給全世界,用漢語向留學生朋友傳授各門學科的最新知識。
學科漢語的建設是漢語推廣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增強,來華學習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對大部分來華學醫、工程或其他學科的留學生授課都是使用的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長期以來,外國留學來中國學習技術是通過英語,數據顯示,大部分來華留學生的國家也是非英語國家,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不僅增加師生雙方語言負擔,也不利于教學過程的高效進行。
學科漢語的建立有賴于相關專業的教師,也需要漢語方面的專家(語言學家和對外漢語學家),更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學科漢語的建設則涉及到教學大綱制定、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設計、師資培養等諸多方面。應根據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差異,制定合適的教學大綱,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編寫或選取合適的學科漢語課本,甚至還可編寫學科漢語字(詞)典。教學內容的難度應呈現梯度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都應有所兼顧。
以軍事漢語為例,我校(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1996年成立了外訓系,對來華軍方人員進行漢語培訓,注重對外軍學員軍事學科的培養,確立了“強化基礎、突出軍事”的教學總體原則(汪景民2016),在初中高四個年級都開設了軍事漢語課。根據學員漢語水平的不同,設計適合該學段學員的軍事漢語課本。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方面,突破教師滿堂灌的弊端,以課前演講、定期做報告或參加學術會議的方式邀請外軍學員介紹本國軍事情況。
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首先應該語言相通。從現有的外國大學中文系和孔子學院的設立以及來華學生的漢語教育情況來看,漢語教育還遠未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這方天地還大有可為。我們認為:漢語教育、學科漢語(如醫學漢語、軍事漢語)建設,仍任重道遠;為大國的文化自信,漢語教師和研究者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