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淼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在web2.0 技術的支持下,社交媒體以驚人的用戶增長數對人們的交流模式做出了劃時代的變革。從“一對多”到“多對多”,新型社交媒體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受眾開始由信息接收者變成了信息生產者。它賦予了人們極大地信息自由權,于是人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而好友之間也可以相互評論轉發。但是當新鮮期過后,人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私密信息已經被泄露,大量的未經本人同意的信息被發布在了網上,個人的私密生活曝光在了鎂光燈下。人們開始恐慌,紛紛要求社交媒體軟件加強對于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在這個背景下,具有高度私密性的新一代社交媒體軟件開始崛起。
環境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門社會科學。空間行為也是其研究的領域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通過人們平常的一些生活習慣來透視人們是如何使用空間的,以此來揭示人們的心理。其中,個人空間、私密性和領域性是其基本內容。其實空間行為的研究大部分是應用于空間設計當中的,但是本文意將私密性引入到社交媒體中來預判其未來發展趨勢。
在環境心理學中,私密性是“對接近自己的有選擇的控制”,是一種行為傾向心理狀態,是通過自己的想法來改變其周遭的環境的。通過其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私密性并不是一種狀況,而是“控制交往、有所選擇以及達到預期目的的交往的能力。”[1]威斯汀又把私密性分為四種形式:獨處、親密、匿名和保留。私密性對于人際交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當個人信息被過分暴露時,經常會使人因為私密性遭受侵犯而產生對于任何事情都無法控制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如果能夠自我化解那么就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如果自己無法化解可能會使人產生反社會的傾向。在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放飛自我后猛然間發現自己的信息已經暴露在了輿論場里。于是,各種針對社交媒體侵犯隱私的案件頻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強。
數據顯示,在2017年我國通過手機上網的人群已經達到7.24 億,微信朋友圈、QQ 空間、微博用戶使用率分別為84.3%、65.8%和38.7%。[2]同年,Facebook 的用戶 已經超過12 億,Twitter 用戶也已經達到2.4 億。這些令人驚異的數字都在陳述著一個事實——社交媒體幾乎已經覆蓋了整個世界。但是從中國的這組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微信已經超越了QQ,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而在國外,雖然Facebook 與Twitter 的用戶量也在增加。但是據調查,隨著信息爆炸式增長以及信息安全事件頻發,人們已經開始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更加具有私密性的社交平臺上面。“令人感到非常諷刺的是,隨著我們所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量暴漲,他們所吸引我們的一些亮點正在逐漸消失,一個人的精力是極其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去維護上百甚至于上千的好友關系。”[3]喬治亞大學電信學教授伊泰·西美爾博伊姆說。這一段話點名了為什么微信可以超越QQ,為什么例如Snapchat、Instagram、Vine 等小型媒體社交軟件能夠在市場已經被瓜分完之后又以一種新的方式搶奪市場份額。在社交媒體出現伊始,人們希望通過各種平臺來展示自己的生活,但是隨著信息的逐漸泄露,人們又開始厭煩這種方式,希望自己的信息得以保密。
“隨著地域的擴展,人們能夠通過社交網絡來維持屬于自己的親密關系,并且通過這個平臺來結識新的朋友、分享龐大的信息、在必要時獲得一些情感支撐[4]。”受眾也因這種新型模式的獵奇心理而被吸引,將個人生活無限制的投放在網絡上。正如扎克伯格感嘆道:“隱私是一個過時了的社會學用語。”人們在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經歷、甚至是家人以及朋友的各種關系,當人們大量點贊或者評論時便會收獲到一種滿足感。
“我們不再把關系簡約為增進親密的程度和自我信息的透露,相反我們把關系視為一個自我管理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確定公共領域與私人空間的邊界在哪里”。[5]的確,如今的社交媒體侵犯了大量的私人空間,使得公共領域與私人邊界開始混淆,人們分不清這個界限究竟在哪里。既如此,社交媒體平臺也開始加強社交媒體的私密性。
在 Snapchat 上我們可以發布閱后即焚的照片,在Vine 上我們可以發布6 秒鐘的短視頻,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使用者的私密性。而在中國,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的功能,這其實與Snapchat 一樣,是一種閱后即焚。隨著用戶對于隱私泄露的不斷抗議,這些社交媒體在交互設計時便改進了以往的方法。提供給用戶足夠的安全感,不能侵犯用戶隱私。在這方面,微信就做的要比QQ 到位。在12年底到13年初時,QQ 不知為什么出現了全民隱身。也就是說很多人在登陸QQ 后發現好友列表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隱身狀態,沒有幾個人在線。騰訊官方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推出了強制性取消隱身功能的新版本,當用戶登錄時好友列表中的所有人都是在線的。在當時,這個版本既沒有解決“全民隱身”的問題,又遭到了網友們的一致討伐,最終不得不更新回個人隱身的狀態。也就是在那一年,大部分的用戶開始放棄QQ,轉向使用微信。除了這個問題,QQ發的狀態是屬于“間隔可見”的,也就是說你朋友的朋友也可以看到你的狀態。但是在微信中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只有和你志同道合,你愿意向他展示你自己的朋友才會看到你的狀態。“三天可見”也是騰訊針對如今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被表層關系所劫持而設定的。以前的微信是屬于親人以及朋友的專屬即時通訊軟件。但是在人情化社會的今天,你去拜訪客戶要加微信;你去街上逛街要掃公眾號;你去飯店吃飯也要微信付錢等等。在這種情況之下,微信已經向所有人都敞開了大門,而個人信息也開始被大量泄露。
“控制交往、有所選擇以及達到預期目的的交往的能力”。環境心理學的私密性也說明了如今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已經開始關注到自己的隱私。他們可以對某些人設置朋友圈不可見,可以選擇是否關注這個人的動態。這些都是人們在維護自己的隱私權。如今的社交媒體已經承擔了我們大部分的日常信息交流,為了保護隱私而放棄使用是不現實的。那么只能從軟件本身的交互設計出發,使得這個軟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更加安全。
在未來,社交媒體的私密化程度一定會進一步加深。Twetter 和Facebook 會成為一個平臺,人們將自己的信息全部公之于眾。現在的人們開始厭煩,想要改變這種信息傳播方式。[6]布萊恩·摩爾這樣說。的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在眾人的眼光之中,希望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窺探而不自知。在社交媒體發展的將來,將會越來越注重對于用戶隱私的保護程度。例如Snapchat 的新模式閱后即焚,既能夠幫助人們在壓力大時發泄自己的情緒,又不用擔心別人點贊或者轉發。
“像微信、陌陌這類私密傳播工具,更強調關系鏈接的價值性、有效性、平等性。用戶信息流往往都是與己有關,或自己感興趣。一旦好友過多,信息流紊亂,閱讀體驗不可避免會下降。”[7]清華大學教授沈陽如是說。如今,QQ 的用戶基本是年齡層次比較偏低的中小學生,而微信則是已經工作的中年人士使用較多。騰訊在2015年做了關于社交媒體使用年齡分層的調查。調查發現微信的用戶群體26 歲以上的占到了60%左右,而QQ 用戶正好相反,60%的用戶都是低于26 歲的。這說明在26 歲之后,大家都普遍開始關注個人隱私泄露問題。如今的微信與陌陌都在交互設計時都在比以前更加注重用戶隱私的保護。而在未來,新一代的社交媒體軟件一定是私密化程度極佳的。
“互聯網用戶的原生特征是虛擬性和真實身份的隱匿性。這曾經一度嚴重擾亂了互聯網世界的誠信和倫理體系。”[8]的確,虛擬與匿名大大降低了互聯網的安全性,也是導致用戶信息泄露的最大的幕后黑手。
在2017年9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 辦公室印發了《互聯網群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于互聯網群組的建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規定要求“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對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合理設定群組規模,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護使用者個人信息安全。”[9]
雖然說實名制認證引起了非常多網友的不滿。大家疾呼上網就是為了享受匿名的快樂,但是實名制后就徹底打碎了網絡的虛擬性。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實名制的實行會影響到用戶對于社交媒體的使用熱情。但是從長遠來看,這項舉措無疑是對于用戶個人隱私的最強有力的保護。
或許在未來,我們又將回歸到“一對一”的單向交流模式。在2017年,即時通訊應用崛起。“閱后即焚”的Snapchat、微信以及Facebook 旗下的聊天應用軟件Messenger 以及辦公交流應用Slack。從這些小型化聊天軟件的興起,我們可以看到社交媒體正在變得更加封閉以及私密。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認為人類的大腦只能夠支持其去維護150個以內的有效關系。的確,現在的社交媒體軟件動輒都是好幾百人,甚至于好幾千人。這些淺層關系也只是好友列表中一個個亮著的頭像,卻不會與使用者有著太多的交流。在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沒有設置備注,甚至想不起來其昵稱下面真實的名字,他們只是存在于虛擬時空中的一個代號。
私密化社交媒體的崛起,更加傾向于讓人們去建設一個屬于自己能夠控制的交流平臺,而不是讓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去維護那些縹緲的人際關系。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維系朋友列表中不計其數的好友,一般的人也只是傾向于和固定的好友進行交流。小型化社交媒體,不僅僅易于管理,而且朋友之間的親緣性也會增強,個人信息也會得到較好的保護。
環境心理學分野下的私密性是指人們能夠控制自己交往的能力。而在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量一定會再次暴增。那么就要求社交媒體要控制好自己的邊界,在進行交互時將更多地目光關注到用戶隱私保護上,只有用戶與設計者的理念以及思路相吻合,社交媒體的設計才會更加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