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山東師范大學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對媒體新聞報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文關懷的缺失逐漸成為災難新聞報道中議論的重點。新聞傳播的基本理念是人文關懷,新聞傳播活動的一個最重要的基本準則也是關注“人”。在災難性事件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也應該致力于關注“人”,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
災難的定義是指由自然界或人為的禍害給人類帶來的苦難。而災難新聞報道則是對災難事件所做的新聞報道,包括災難的起因、經過、后續發展和人們抗災、救災、日后防災等。
人文關懷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一種提倡尊重人、關懷人、以人為本的進步思潮。人文關懷的具體涵義至今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明確的說法,一般來說,就是要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為中心,使其獲得最大的發展。
新聞傳播行為發生的本質動因就是生存與發展[1]。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人”是報道的主題,也是報道的一切。災難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是社會對新聞媒體的要求,更是新聞報道自身性質所決定的其自身必須承擔的責任。
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主要是強調在災難性事件新聞報道中,除了客觀地跟蹤報道災難現場狀況、剖析災難原因、提出相關方面警示以外,更應該關注新聞受眾以及災難中的人的內心感受。
盡管,現在人文關懷的意識已經深入新聞工作者的內心,各個媒體也都以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為主旋律,但實際上,一些災難報道的人文關懷還是流于形式。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常常可以看見一些為了博大家眼球而出現的缺失人文關懷的報道,令大家嗤之以鼻,也備受大家議論。
1.災難報道內容缺失人文關懷
在災難報道中,有些報道僅僅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商業價值和曝光率,在報道內容方面呈現出假、商業化、刺激化的特點。對于內容假,以汶川地震中的例子為例,一位已經死去的母親以跪趴的姿勢護著自己身下的嬰兒,旁邊還有一個編輯好的催人淚下的短信,后經證實是記者自己編造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災難報道中的假新聞。對于內容商業化,在很多地震之類的災難性事件中,有些企業家借著賑災慈善的名義,利用媒體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從而獲得商業價值。對于內容刺激,主要表現在新聞報道的圖片和文字上,有些圖片和文字赤裸裸地表現死亡、慘烈與血腥,不顧及給新聞受眾,尤其兒童、老人的心理沖擊,以及對于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2.災難報道態度缺失人文關懷
在一些災難新聞報道中,一些新聞報道態度還呈現出報道隨意化和娛樂化的傾向[2]。例如在地震夜爆出郭某某事件,蓋住了地震這一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再如汶川地震中出名的朱某某,在災難性報道中被頻繁報道都是報道娛樂化的表現。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來自最前線的消息往往是最牽動人心的。而一些記者在報道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缺失人文關懷的表現。
1.反復采訪,不當采訪
災難報道中總會出現某個小孩或者成人因為被記者反復采訪最后不愛說話,害怕見生人的新聞傳出。汶川地震中的英雄女警在喪失家人和孩子后仍然奮斗在一線,因為記者一些不當采訪導致其暈厥多次。
2.新聞至上,耽誤救人
一些記者為了搶新聞,總是第一時間去捕捉新聞,而不是去救人,也是缺失人文關懷的表現。汶川地震中,記者只顧采訪剛剛從廢墟中救出的陳堅,不顧他已經透支的體力,還堅持采訪他,還讓他連線直播間,最終導致其死亡的噩耗。新聞固然重要,但生命更可貴。
在災難報道中缺失人文關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聞從業人員、媒體、西方等多方面的原因。
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災難新聞報道這一重要新聞時,有些人的第一想法是抓緊搶占先機報道新聞,從而為自己和自己的媒體單位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而忘記了自己作為社會人道主義事業的工作者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自己必須要遵循的新聞倫理道德。沒有了社會責任感和新聞倫理的制約,災難新聞報道中很容易出現缺失人文關懷的現象。
不同于以前的社會主義經濟,現在的新聞媒體不再像以前一樣,不再擁有固定的收入,而是需要自己生產新聞,獲取經濟利益,新聞也成為了一種商品[3]。由于愈演愈烈的媒體之間的競爭,大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災難報道這一焦點新聞也就在這種競爭下出現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
西方曾經出現過泛娛樂化新聞理念和在新聞報道中描寫人的主觀感受、心理活動的理念。雖然在西方過時,卻影響了我國的一些媒體,使他們在災難報道中出現了泛娛樂化,從而導致了人文關懷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