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琪 貴州民族大學
新聞評論,顧名思義,就是指新聞評論是就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在進行新聞評論的過程中,作者很難做到完全的客觀公平,難免在字里行間出現表達自身觀點及想法的詞語或者句子,這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非理性因素。
無論是新聞媒體的報道還是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日常瑣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那么進行事實選擇的依據又是哪些呢,除了理性思考之外,非理性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新聞評論要求所選的新聞事實具有評論的價值。所謂的理論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應該包含沖突和爭議,這是由于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具有原生的誘發性。通常情況下,非理性因素誘導的社會問題往往是有爭議的和相互矛盾的,這意味著新聞評論代表的價值意義更大,因此,這種情況也會導致主導者對新聞表達評論的欲望更強。于是因非理性因素而引起的糾紛,往往可以通過理性思考的論證來糾正,從而達到更好的社會輿論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代表著更多的社會題材供評論者加以選擇。其次,“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根據每個人生活經歷的不同,針對題材的選擇也不同,甚至相同的題材也會衍生出不同的角度來加以剖析和排列。在許多情況下,在考慮主題選擇之后,作者需要考慮他是否能夠掌握主題的選擇,因此他需要認真考慮主題選擇在他的知識結構中有多深。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視非理性因素的誘導和刺激。
評論和新聞報道往往存在著異曲同工之處。一個存在于受眾生活的即成新聞產生后,記者會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進行事實的組合排列,進而挖掘事實中的深層意義。新聞評論則是在這個既成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評論者從自身角度出發,賦予事實以角度,又從事實本身出發,融合進自身觀點,所以這是一個推理的過程。當然,每個人的社會經歷,成長背景以及教育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評論者的角度也是各有不同。甚至同一個評論者,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地點等因素的影響下也會產生同之前截然不同的觀點。因此非理性因素往往會滲透到認知的角度、評價和分析過程中。作者受各個方面的影響,基于他們現有立場、觀點選擇的觀點,觀點與事實將會相去甚遠。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往往是支離破碎的,這很容易引起觀眾的非理性思考。“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沒有客觀的共識或量化標準”。除去因個人的成長經歷所造成的角度差異外,具有相同觀點和看法的人在其將自身想法同事實進行結合之后,其本身觀點的由來也就成了新聞中的非理性因素。一件事實,往往融合了當下社會的道德規則,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道德與事實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區分,因此存在于事實中的道德往往也沒有對錯之分。甚至在事實當中,還會造成兩個立場之間相互批評不道德的言辭及行為,而當事人的道德判斷,會失去他們自己的評論。新聞評論的作者來自不同的群體,并且他們持有不同的觀點。由于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同一作者在一段時間內所寫的新聞評論將顯示出一個普遍一致的價值概念。有許多作者可以每天寫一篇以上的評論,作者這樣的評論不確定會有多少深刻的思考。也有一些作者反對他們一貫的價值觀念,與自己的價值判斷與新聞評論的價值判斷相沖突,寫出了比較統一的評論文章,但是同別人完全一致的新聞評論,已經不存在其自身的審問價值,不僅違反了寫作倫理,而且也影響了作者在觀眾中的可信度。
規范不合理的網上言論是管理部門和網絡運營平臺的關鍵工作。作為規范行為人的主角,首先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其次要學習具有先進經驗的管理制度,來達到規范新聞評論的目的。
在網絡新聞評論中,面對不合理的表達,媒體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要保證客觀公正的報道,恢復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這是社會輿論的主導,新聞媒體要承擔社會教育的責任。
新聞評論的主角,是我們社會中的大眾,因此提高受眾的整體質量至關重要。尤其是新聞媒體自身,作為新聞活動的“把關人”,更應該應該發揮積極作用,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在針對某一現象進行表達的情況下,才會秉持更加負責的態度,嚴格要求,避免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當然,非理性因素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新聞應當是理性、客觀的報道,非理性因素的參與感過強,往往會造成新聞媒體的失實。尤其是媒體自身,更不能由著非理性因素在事實的面前為所欲為,造成媒體失去公信力的嚴重后果。因此,要加強網絡監督、加強對媒體的指導,提高受眾質量,規范評論行為,進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新聞評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