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孜 四川傳媒學院
電影從誕生之日開始,就不斷有學者針對電影創作方法做出研究,并且迄今為止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頗為豐富,這些都成為各位藝術家在電影創作道路上的墊腳石,為推進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
“戲劇單元”本屬于劇本創作中的戲劇性元素之一,“我們可以將戲劇單元看作是散文的段落:包括一個最重要的戲劇思想。讓戲劇性思想相互分離將給予它們更大的力量,讓他們在觀眾眼里變得更加清晰。就像在散文中,當我們轉到另一種思想的時候,我們會另起一個段落,讓讀者指導思想的躍進。在故事片中,我們會讓觀眾知道敘事或戲劇變化的發展?!盵1]
而戲劇單元的劃分方法并不僅局限使用于劇本創作中,如果導演在具體影片拍攝中恰當的使用這一方法,能夠在銀幕上充分發揮劇本最大戲劇潛力,使影片層次更加明確,從而幫助觀眾能夠形成更加清晰的觀影思路。例如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對劃分戲劇單元這一方法的使用就獲得了明顯的成效。
電影就像是在給觀眾敘述一個故事,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明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演作為故事的主要敘述者,更加需要明確故事講述的邏輯順序與敘述節奏,同時還要針對表達意圖區分出故事的主次部分。這就需要導演在創作環節中能夠首先從宏觀角度把握影片脈絡。
電影《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的戰爭題材影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中的一位平民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展開了斗智斗勇的生死較量。這部影片在整體創作訴求上有兩點:一是完成對平民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的人物刻畫,而這也是影片最主要的中心點,二是對戰爭環境的展現,增加影片的真實感。
這部影片從宏觀角度上可劃分為四個戲劇單元,而劃分戲劇單元的主要依據需要圍繞創作訴求展開,也就是瓦西里·柴瑟夫這一人物交代,他的存在是整部影片的中心點。第一個戲劇單元除了完成必要的開場任務之外,主要用于交代戰況,但卻并不是為了展現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蘇聯紅軍連連潰敗的現狀來凸顯這位平民神槍手的重要意義;第二個戲劇單元在前面的鋪墊下,正式開始塑造瓦西里的神槍手形象,這時人物的出現對于蘇聯紅軍和蘇聯人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人物的崇高形象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制高點;到了第三戲劇單元就開始為人物設置障礙,也就是德軍少??的岬某霈F給瓦西里帶來了一連串的挫敗感,所謂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由此開始;而后面瓦西里與康尼的對決就可以歸結為第四個戲劇單元,直至影片走向結尾處。
導演在創作過程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戲劇單元的劃分,明確自己的創作邏輯,將符合段落要求的情節點進行歸類劃分,從而進一步對試圖傳遞給觀眾的信息量進行聚攏強化,而這首先就需要從宏觀角度對影片的整體層次進行把控。
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需要邏輯嚴密清晰的故事脈絡,還需要在刻畫具體情節點時能夠精準生動,而在這一部分,可以將戲劇單元的劃分與劇作功能進行融合統一。首先劇作的三個功能依次是敘事、抒情與刻畫人物,可以說電影中無論是大到場次,還是小到每一個對話節拍,導演都應該明確其劇作任務是什么,而其目的是能夠更精準的把控影片結構,進而確保敘事節奏。
在《兵臨城下》中,第一次正式塑造瓦西里的平民神槍手形象,是在幫助政委狙擊敵方幾名軍官的情節點中完成的,而在這一情節點中同樣可以從微觀角度對其進行戲劇單元的劃分。這一部分可以劃分為兩個戲劇單元。第一個戲劇單元的劇作任務是抒情,也就是展現出當下的緊張感和危機感,而在這一劇作任務下,相對應的選擇了先交代政委的人物形象,表現了在當時狀況下政委的慌亂和技能的生疏,通過環境和政委的雙重鋪墊,由此為第二戲劇單元打下堅實基礎;因此第二戲劇單元的劇作任務顯是塑造人物,順理成章的完成了對瓦西里果敢、技藝高超的形象塑造。
在這兩個戲劇單元中導演圍繞創作訴求將主要篇幅落在了第二戲劇單元,明顯在人物塑造上做了強化處理。正是通過對該情節點戲劇單元的劃分,從而不僅保證了緊湊的敘事節奏,同時高效的完成了當下段落的劇作任務。
電影創作中,導演在明確創作目的和訴求的前提下,需要把握如何讓觀眾準確的獲取影片傳遞出的關鍵信息,而最高效的方法就將信息集中化處理,把符合訴求的信息放置在一整段“地理位置”中,從而強化信息的傳遞力度與深度,這也就是將“戲劇單元”的概念運用進具體創作中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