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杰 金鷹報刊社
一是打通平臺,實現經營手段的融合
傳統紙媒做新媒體存在一個習慣認識,用內容賺錢。然而,新媒體更擅長的是用平臺賺錢。因此,二者相融,我們有了融媒體概念,而真正有效的融合,要從平臺經營開始。新媒體其實是融媒體。是媒介載體與不同媒體表現手段的融合。又是媒體內容與媒介服務的融合。還是媒體思維與項目思維的融合。
金鷹報刊社著力打造的金鷹云社區,就是這樣一個社區融媒體平臺。以定位社區報的《金鷹報》為品牌基礎平臺,以金鷹云社區微信、新湖南客戶端社區頻道及網站為移動互聯媒體平臺,以金鷹讀者服務中心為服務實體,形成從社區內容傳播到社區綜合服務的融媒平臺。將讀者變為用戶,變為朋友圈,實現從線上傳播到線下服務的融合經營。
融合之后的傳統紙媒作為基礎平臺,新聞是無償的,服務卻是有償的。內容產品建樹品牌美譽和影響力,在新媒體平臺上海量的新聞是無償的,但服務卻是可以有償的。既可以通過新聞宣傳積累的行政資源,打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市場,也可以釋放媒體品牌的影響力,服務讀者和用戶兩個市場,起經營第形式可以包括服務活動、服務產品等等。
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新媒體成功的撒手锏之一是交互技術的運用。新媒體的服務產品不僅在媒介與讀者之間的雙向有作為,而且是三向甚至多向的交互,像春雨醫生、滴滴打車這樣的服務產品,就是在媒介、用戶與醫生或律師之間的三向交互,類似以媒介為中心的多向交互的服務產品,正在改造著一個個傳統行業。這樣的產品我們也可以有。
這是一個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的融合,也是一個提升品牌影響、打造新增長極的融合,它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部門之間的融合度、經營的融合度。
二是打通條塊,實現部門與人的融合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終究是要通過各自部門和部門里的人來實現。這種具體工作層面的融合怎么樣,各個工作條塊能否打通,可以用兩個比喻形容:
第一個比喻是:五個手指不一般齊,朝中心聚攏就是一個拳頭。一個班子的決策力取決于五個手指的向心力。
一個部門的戰斗力既會有崗位分工明確的緊致,也要有阿米巴變形蟲式的彈性組合。這樣才能以有限的人力完成工作。比如云中心大半年來工作內容如前述一直在增加、但6 人編制未增甚至實員減少為何?首先,這得益于其他部門的支持配合,將我們的一些工作量分擔和互相間良好理解溝通。第二,是內部雖有明確分工,但工作骨頭大家一起啃,云社區段子、選題大家一起找一起議;每逢大事必有我,像展播評選人人出力。
部門融合,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可以立足,合作才能發展。
第二個比喻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時,兩個巴掌握一起就是共贏。
一個集體、團隊的執行力也是如此,既有分工,更要有合作。合作可以是彈性組合,像政府服務小組,全媒體報道小組,某個活動或項目組;跨部門組合。也可以根據需要改造為剛性。像流程重組,打通部門壁壘,如政法頻道的運作;或者阿米巴小組壯大成某個事業部.
分工不分家是主道。部門融合,說到底是人的融合,需要思維的創新、改革的推動。
三是打通創新阻礙,實現思維與行動的融合
融合可以出創新。根據自己的定位,新的站在舊的肩膀上,借題發揮,借雞下蛋,借機發力都是創新。
創新遇到的困難是想到卻做不到,思維與行動往往就差那么一寸,就失之交臂。因此,通過打通創新執行力的障礙,才能讓創新、融合交相輝映。
新媒體創新有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你不知道困難在哪里,在何時,會以怎樣的形式冒出來,跟你過不去。不過,這或許也是它未知的誘人魅力所在。
新媒體是融媒體,但跨部門融合僅靠個人奉獻是不夠的,還要有相應的鼓勵。如經營分享資源要有參照提成的鼓勵,采編參與原創,也要有稿分計酬。
新媒體創作沒有原創應有的價值體現,就不會有原創的動力和品牌的生命力。像新聞創作本來是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可以一起做的,但若沒有合適的聯通機制和激勵機制,也不見得會給新媒體。
新媒體探險沒有先例可循,像某個技術問題,你可能問題到眼前了才發現此路不通前面白搞,這種技術性的風險成本要有心理準備和技術準備。
新媒體創新需要人才。更準確的說,不能僅僅是從傳統媒體老東家挖人或找人,新媒體部門進的更多的應該是瞄著是否能給中心帶來新思維、做出新表現、引入新業務、發展新業態的人。新媒體部門進人既要滿足現在,更要考慮將來。如果你想要個美編說給就給,他想要個文案說要就要,試問整個報社就真缺少圖文采編人員嗎?不能光為現在用著方便,用了輕松進人,更要為將來要人。不能僅僅為了填坑式的補人,應該更考慮栽樹型的進人,要優先能帶來創新的人。比如全媒體報道人才,報道與活動都能搞的活動家。對于現有的舊人,也不妨個別互相流動,培養出復合型的新人。創新人才不止新媒體要,其他傳統媒體的采編中心都要有,才會有真正的內容創新。
沒有能創新的樹苗,怎么長成創新的大樹!改革、融合與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因為分歧就遙相觀望就是畫地為牢;因為困難止步不前最終就會被困死。創新思維,必須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