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
日本報紙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瓦版”。當時社會上的將奇聞怪談刻在粘土做的瓦坯上,燒制成型后,拓印于紙上,故稱“瓦版”。由于商販們邊讀邊賣,所以也稱為“讀賣瓦板”,這是日本報紙的雛形。據說1615年大阪夏之陣的就是通過“瓦版”進行報道的。在江戶時代,無論是火災、地震等災害,還是街談巷議,乃至批評幕府政治的話題,都被印刷在“瓦版”上在街頭巷尾叫賣出售,“瓦版”對信息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日本最早的日報是誕生于1870年(明治3年)的《橫濱每日新聞》。隨后在1870年至1879年間,以《東京日日新聞》、《日新真事誌》、《朝野新聞》、《讀賣新聞》、《郵便報知新聞》、《朝日新聞》等報紙為代表,報紙和雜志不斷創刊問世。到了19世紀80年代,報紙多與自由民權運動相結合,以發表政治觀點為主的政論報紙大量出現并獲得了顯著發展。當時,這些作為言論機關的報紙被稱為“大新聞”,意為大報。在大報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倡導“中立自由”的《實事新報》創刊了。與此同時,以普通百姓為對象、帶有娛樂色彩的“小新聞”(意為小報)也陸續問世,1875年創刊的《平假名繪入新聞》、《假名讀賣新聞》等小報都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1890年前后,兼具時政報道與娛樂報道色彩的、以新聞報道為重心的全國性商業報紙開始出現。以《大阪朝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為代表的兩大報紙憑借對甲午戰爭的新聞報道為契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1900年日俄戰爭前夕,《萬朝報》、《二六新報》成為異軍突起的報業新銳,隨著發行量的不斷增大,開始從社會大眾角度剖析政治問題,報道內容也更傾向平民化,在一般民眾中頗受歡迎。
1898年(明治31年)報紙年發行量的前五名分別是:年發行量3621 萬份的《大阪朝日新聞》,年發行量為3148 萬份的《萬朝報》,年發行量3059 萬份的《大阪每日新聞》,年發行量2072 萬份的《中央》和年發行量1548 萬份的《東京朝日新聞》,這些報紙日均發行量在5 萬-12萬份左右。
與報紙并駕齊驅登上歷史舞臺的還有各種雜志。1873年由森有禮牽頭組建明六社,次年《明六雜志》創刊,明六社成員在該雜志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內容涉及政治、思想、歷史等各方面。該雜志每月發行2-3 回,發行份數約為4000-5000份,雖然后期因明治政府干預而被迫停刊,但作為日本學術雜志的先驅,《明六雜志》在啟蒙思想的傳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877年以諷刺畫為中心的漫畫雜志《團團珍聞》創刊發行,1889年《國家學會雜志》、《史學會雜志》等各種學術雜志也紛紛問世。
此時期日本紙媒迅速發展發展的原因有二。其一,印刷技術的進步為報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本木昌造(1824-1875)是日本活版鉛字創始者,活版鉛字印刷使得日本印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和進步,日本最早的日《橫濱每日新聞》就是本木昌造的徒弟印刷的。其二,自由民權運動從思想上推動了紙媒的發展。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革命,但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潮的知識分子對明治政府的專治并不買賬,他們以紙媒為陣地,宣傳自由民權運動,同時也客觀上促進了紙媒的發展。此時期,除了少數官辦報紙外,民間報紙接二連三創刊發行,足以說明紙媒已然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重要陣地。
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推進,各大報紙成了討論自由民權運動的舞臺,其中不乏發表反對政府言論的報紙。報紙已然成為自由民權論者的最大武器,日本明治政府也覺察到了報紙的威力,擔心其影響力過大,會對政權穩定構成威脅。因此于1873年10月太政官第352 號頒布了《新聞紙發行條目》,規定發行報紙須經過政府批準,嚴禁在報紙上批判法律與政治,嚴禁報紙妨礙國事與政事。但由于《日新真事志》為英國人創辦的報紙,政府難以監管,設置民選議院的建議書就刊登在《日新真事志》上。可以說,《新聞紙條目》并沒有起到明治政府預期的效果,各報繼續以報紙為陣地,發表反政府言論。
在這種情況下,明治政府又于1875年繼續頒布了《新聞紙條例》,其第1 條寫道,“凡欲發行報紙者,必須向內務省提出申請,獲得許可”,13 條規定“刊登企圖反政府顛覆國家言論,引起騷亂者監禁1-3年”。以此進一步加強對言論的管制,并對違規者進行處罰。同時還頒布了《讒謗律》,規定無論公私事與否一律嚴禁批判官吏。在此情勢下1873年組建的明治政府對于紙媒管制的原因在于政府專制統治的本質,明治維新是日本“自上而下”的近代化革命,它并沒有從本質上觸動官僚專制的統治,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筑,這也決定了明治政府對以紙媒為陣地的自由民權運動的態度。
日本近代報業發足于明治維新,是美國準將柏利率黑船進入日本橫濱港口,使得日本主動打開國門、吸收西方思潮的產物。無獨有偶,中國近代報業的發端也與歐美列強的侵略有關。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借此進入中國,從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開始對中國進行侵略。報紙無疑成了外國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最方便、最快捷的手段之一。19世紀60年代,《上海新報》問世,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報紙。1872年英國商人在上海創辦《申報》,這些報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報業的發端。由此可見,明治維新時期報紙成為宣傳新政、談論政治的輿論工具,其成功經驗也對中國近代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甲午戰爭的失敗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慘痛事實,喚醒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了變法維新的主張。受日本明治政府借報紙的平臺宣傳新政這一舉措的影響,中國的維新派也努力通過辦報來宣傳變法精神。1895年5月8日,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報紙《中外紀聞》,利用報紙的受眾面廣、流通速度快這一特點,報道時事,宣傳變法。同年9月他們組織強學會,印制書刊,介紹西學,制造輿論,積蓄實力。不久后強學會上海分會成立,《強學報》同時問世。與日本報業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到明治政府打壓一樣,1896年初,《中外紀聞》與《強學報》遭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實力的攻擊和阻撓,被禁止發行。但是《中外紀聞》、《強學報》等報紙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報紙針砭時弊,議論時政,維新變法的思潮正在沖破阻擾,積蓄力量。1896年至1898年間,維新派在北京、上海、湖南、廣東和廣西先后設立學堂、學會、報館近三百多所。梁啟超主筆的上海《時務報》,嚴復等編輯的天津《國聞報》,這些報紙宣傳變法的重要性,倡議民權學說,在當時頗具影響力。梁啟超等有識之士通過創辦報紙,宣傳變法精神,開創了中國政治家辦報的先河,也將中國報業發展帶入新階段。
日本紙媒的發展是明治維新歷史背景下必然的產物,鉛活字印刷技術的革新與西方思想的涌入,為紙媒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與思想層面的保證。同時期,中國的報業也取得了發展。可以說,中日兩國的報業幾乎是同時期產生的,在報業的起步萌芽階段兩國報業既不同程度地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又相互借鑒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