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健 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
融媒介時代下,各種媒體都在探索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形式優勢實現媒體影響力提升的方法。廣播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在融媒介時代的發展趨勢下,也呈現出很多新的發展趨勢。作為廣播媒體中堅人才力量的播音員、主持人,為了更好地適應融媒介時代發展,其崗位角色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也給廣播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的招聘提出了新的崗位要求,研究融媒介時代下廣播播音主持崗位要求的變化,對我國播音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重點探討融媒介時代下廣播播音主持崗位要求的變化。
由于我國早期播音培養院校的緊缺,致使當時我國播音主持人才的緊俏,面對廣播媒體日益豐富的節目類型,當時的廣播節目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精通多種稿件的播音能力,他們需要在播音方面掌握各種稿件的處理方式,能夠適應不同內容的播講,對新聞消息、新聞評論、新聞通訊、各種不同類型的文藝節目和社教節目主持駕輕就熟。
但是,隨著近幾年我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每年從各高校畢業的播音主持人才漸漸可以滿足媒體人才的數量需求,廣播媒體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具備的不再只是全才式的播音能力,更需要他們能夠在專項節目中較好地完成專項節目播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專項節目的播音素材。因此,現在的廣播媒體對播音主持崗位的播音能力要求逐漸變為“專項節目的播音專家”。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融媒介時代的到來,廣播媒體為了節約人力成本,以實現經濟收益的提升,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崗位變革,這種變革反映為從“專人專崗”的模式變化為“一人多崗”的模式。在這樣的變革形勢之下,許多節目編導開始走到話筒前完成播音工作,也有一些播音員、主持人開始拿起紙筆完成對節目內容的組稿工作和編排工作。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完成對節目所需要的音頻素材的剪輯制作。這種變革將曾經的編導崗位和主持人崗位相融合,這就對主持人的編導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反映出,當代廣播媒體播音員、主持人要真正具備策劃、采、編、播、后期制作等多項能力于一身的本領才能更好地適應崗位。
融媒介時代背景下,多種多樣的新媒體形式如雨后春筍,為了增強與聽眾的實時互動,將廣播節目的陪伴性發揮到淋漓盡致,新媒體形式的配合是必須的,這對主持人的新媒體意識和新媒體接受能力以及新媒體編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當代廣播節目的新媒體互動方式層出不窮。比如:利用抖音、映客、熊貓等直播平臺對廣播節目直播過程進行畫面直播的互動方式,不僅拓寬了主持人和聽眾的互動方式,也迎合了聽眾對主持人直播過程好奇的心態;還有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微信群等社交新媒體實現和聽眾互動的方式,這樣的互動方式在增加直播過程互動形式的基礎上,也增加了幕后互動的方式,提升了粉絲對節目的粘性度;除此之外,還有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新媒體,以主持人為節目符號,發布趣味內容的互動方式,這樣的方式,在提升節目知名度的同時,也提升了主持人的知名度,為媒體積累了品牌力量。
新媒體節目互動和傳統廣播節目制作的很多規律是不同的,越來越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形式的誕生,給廣播媒體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新的崗位要求,即新媒體敏感度和新媒體運營規律的學習能力、使用能力。
“主持人中心制”已經成為現在廣播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節目創作過程中,主持人不僅要負責節目的策劃、采、編、播、后期制作,更要從全局出發,既考慮節目效果,又考慮節目和廣告的聯動、節目和聽眾的互動,在節目收益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需要主持人將自身的社會資源和節目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在運營過程中,通過靈活多變的資源整合能力實現經濟效益的收獲。
主持人參與到節目運營的案例在現在的廣播媒體中屢見不鮮。吉林廣播電視臺旅游頻率的主持人,將節目平臺化思維發揮到極致,通過節目建立聽友粉絲群,和聽眾頻繁互動,除了在節目中發布優質旅游線路信息以外,也利用線上方式分享旅游心得,提升粉絲粘性度,并和多個知名景點聯絡,取得較為優惠的團購價格,組織聽友出行活動,在原有節目廣告收益的基礎上,為節目拓寬了新的收益渠道。
融媒介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受眾對信息的接受習慣的變化,廣播媒體的陪伴性是其區別于其他媒介形式的重要特點,如何保持這一特點,如何在融媒介時代在同一時間結合更多的新媒體方式完成對節目的宣傳、內容的傳遞,這對節目的好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融媒介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在舊有傳播方式上的變革,并不是原有傳播方式和新傳播方式的機械化疊加。當代廣播媒體播音員、主持人貫穿廣播節目創作的各個環節,如果他們僅僅只是在原有的傳統傳播思維方式上,增加新媒體互動方式,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運營思路和節目創作思路,將平臺思維、粉絲效應、“中央廚房”式的信息生產方式植入到節目創作的血液里,是沒有辦法真正適應融媒介時代的發展規律的。這給當代廣播媒體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根本性的傳播思路變革的崗位要求。
綜上所述,融媒介時代下,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崗位角色的變化對其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研究其崗位要求的變化,才能在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指導方案制定,更好地對接就業需要,真正實現人才就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