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升 三峽大學
“包豪斯”一直被奉為“現代設計的搖籃”,同時被視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端。“包豪斯”一詞是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創造的,他強調的就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溝通,提倡不同藝術類別間的模糊界限,交流融合,鼓勵手工藝與機器結合,打造符合人們需要的尊重自然與客觀的設計作品。包豪斯思潮幾乎涉及到了現代設計的方方面面,時至今日,影響深遠。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保羅·克利、費寧格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是近代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一個代表性群體,而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等又是那個時代從事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由他們這一群優秀的人才組成了包豪斯學院強大的師資團隊。當然,這種對設計的理解并不能說是包豪斯首創,事實上在西方藝術史與皇家藝術教育學院課程里,從文藝復興開始,就慢慢地形成以建筑專業技藝為首,并結合繪畫專業技藝與雕塑專業技藝的承傳,三者合稱為造型藝術,合稱為“設計”。
(一)感性與理性
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給美術與設計的創意源泉作了較好的注解。簡單理解可以概括為,不管是創作什么樣的藝術作品,都是可以在生活之中找到參照或者依據的,正所謂創意有根源。繪畫與設計一樣,理性與感性都是兼而有之。但是藝術家總是給人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感覺,似乎感性多于理性。事實上,即便是不太好理解的抽象藝術作品,看似偶然隨機、激情迸發毫無章法的線條、色彩、空間……個中還是有諸多畫家個體的理性精神在里面的,甚至于畫家可以完全忠實于自己的胸臆,經過深思熟慮后再進行個性情感表達。于設計而言,受功能性、技術性、市場化影響更多,受眾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核心點,總體來說,繪畫可能會偏向于直覺與情感,設計更注重理性與實用,設計作品相對于繪畫作品在個人情感表達方面客觀上受限制會更多,其理性的成分相應也會多一些。
(二)美術與設計教育
西方著名美術史論家貢布里希認為:“二十世紀所有的美術運動均對設計產生過影響”。日本著名設計師朝倉直巳在《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中提到:“為培養創造力所最需的美感和構想,便需要研究現代藝術、現代設計的優異成果并努力把它有效地應用于平面設計教育之上”。著有《平面設計原理》及《立體設計原理》等書籍的王無邪先生,也是一位畫家,對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課程影響較大,其傳播與推廣的三大構成的課程架構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此看來,以繪畫為主體的美術一度引領著設計發展的方向并參與到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
我們的設計教育多年來受純美術的影響比較深刻,貫穿在設計教學中的主要體現在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的訓練上,整個設計專業培養計劃中與美術相關的課程還有不小比例的存在。此外,目前的美術與設計專業高考科目也主要是考查素描、色彩這一類的造型基礎。如此看來,設計似乎源于美術,而設計教育的歷史似乎是一部藝術家尤其是畫家轉行或者說是跨界的傳記,而按現行的學科歸類,美術學與設計學又切實的沒有從屬關系,都歸屬各自的一級學科,但是不管怎么說美術與設計還是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千絲萬縷的關系。
設計專業存在與發展的時間較短,而且也并非從初始就是以設計專業為名,能夠與現在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聯系緊密的就是有別于純美術的工藝美術了。在經歷了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的稱謂后確定了今天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從專業名稱的演變到課程構架的發展,美術的影子一直穿插在設計教育里。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等都屬于美術學方向,都不同程度的以不同的形式與設計存有交織。例如中國書畫除了在造型、色彩、空間、線條等方面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基礎能力支撐之外,在其他的諸如構成、意境、版式都對視覺傳達設計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一)對字體設計的影響。漢字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后來的楷書、行書,從李斯、王羲之到顏真卿、趙孟頫直到今天諸多的著名書法家,漢字的書寫千變萬化,不同的書家呈現出不同的漢字美。書法講究結構、形態、章法的美,對文字結體的處理好壞決定了書法的美觀程度,書法中形、氣、神的表現有助于方塊漢字在設計過程中保持松弛但不散亂、平穩卻不失律動的審美特點。這些長久以來積累的心得和方法都可以合理的應用到現代的字體設計中,對于偏旁部首位置大小、筆畫橫豎粗細、疏密銜接組織,無論是楔形剛性處理還是轉角圓潤處理,傳統的書法都能給我們很多的創意靈感。近年來比較風靡的復古印刷字體很多都是借鑒民國報紙字體、魏碑、古代雕版字等帶有顯而易見的書法意味和手寫風韻的格調。
(二)對版式設計的影響。古代漢字的書寫是按照自上往下從右往左的順序,歲月變遷,常規的閱讀流程已經變成由左往右了,但是這種版式的處理手法并沒有被淘汰,除了出現在書法作品中以外,應用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設計中也是屢見不鮮的。當下所謂的極簡風盛行,且廣泛地應
用在藝術領域中,在繪畫、建筑設計、界面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里都能隨處見到極簡概念的存在。極簡主義的簡約、扁平、空靈與中國書畫的意境不謀而合,中國書畫虛實與留白對極簡進行了別樣的闡釋。就像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江南水鄉系列作品,寥寥數筆,用黛瓦白墻、小橋流水將水鄉的恬靜與神韻表達得活靈活現。如此大面積的留白處理被廣泛的應用到現代版式設計中,并且被發揚光大,包括對“白”的理解已經不局限于白色或無色,而是包含了沒有文字、符號、圖形等視覺信息的所有空間。虛實與留白處理得當的版式作品能給人以大氣、有格調、賞心悅目的觀感。
(三)對表現形式的影響。藝術史上一直不缺乏創造力,觀念的更新迭替甚至超過了人們思維的轉換速度。從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直到后來的風格派、超現實主義,傳統繪畫不斷挑戰人們的視覺情緒,沖擊著人們的審美經驗。各種畫派的思潮以及表現手法為現代設計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比如強調絕對抽象,堅持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線條、平面進行繪畫表現的風格派就為后來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設計基礎課程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和實踐框架,至于對后來的建筑設計、家居設計、裝幀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同樣有著重大意義。西方藝術影響著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中國繪畫則以獨特的藝術形態豐富著視覺表現。中國畫的水墨寫意技法,不管是使用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干墨法、蘸墨法,還是運用勾、皴、擦、染、點,重疊、對比、混合,都能夠創造出不同于西方審美的東方意境。中國畫技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被廣泛運用,有利于構建不隨波逐流的表達語境,也是彰顯民族視覺語言和本土特色文化的一項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油畫、版畫、水彩畫等等畫種中的一些筆觸肌理紋理、材料的轉換與拼貼、甚至是特殊手法形成的偶然效果,豐富了現代設計的視覺效果,擴寬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思路。原屬于工藝美術范疇的民間工藝,比如編織、雕刻、剪紙、泥塑等也為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多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就像近些年比較流行的像素化設計,將整體的平面分割為小塊面甚至是點狀圖形,不得不說與發源于中國的十字繡在表現形式和視覺形態上不謀而合。
藝術同源模糊了相關專業的界限,不同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繪畫的觀念意識可以強化設計的藝術性,而設計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豐富繪畫的秩序美。不論是所謂的“大美術”亦或是“大設計”都不主張圈囿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開放的思維有利于在各自的領域擴大視野,重新審視發展路徑,對于美術與設計的專業教育理念的碰撞更新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