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偉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語言是人際溝通的橋梁,語言表達會直接影響到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和自身能力的發展。而在的語言的學習進程中,0~6 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影響語言習得過程的變量因素主要有三種:語言環境、認知過程和內在語言機制。其中,語言環境是前提因素,認知過程起決定性因素,內在的語言機制是學習語言的充分條件。通過實地考察,發現陜北農村地區,以方言作為主要的交際口語,其所形成的語言環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相對不利;方言區所產生的習慣性、地區性的語言詞匯,以及語言教學水平不足等原因,都無法幫助幼兒在語言的學習上得到提升;幼兒對其母語,也就是方言,有著先天的語言習慣,難以更改。在陜北農村地區,幼兒語言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因而,陜北農村地區迫切需要改變農村地區幼兒語言教育環境差以及教學水平發展遲緩等問題。
方言作為一種地域標志性語言,對其保護和傳承,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2013年1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其中就明確提出“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在城市地區及普通話已經完全普及的地區,方言和普通話的使用已經能夠達到較好的平衡,但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在陜北貧困農村地區,由于普通話尚未普及,導致當地仍然存在著以方言作為主要交際口語在使用的現狀。因此,幼兒語言教學環境從根本上上無法得到保證。通過筆者在幼兒教師口語教學過程中的專業經驗總結以及對農村幼兒語言教學環境的實地調研,對幼兒語言教學環境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從語音學角度出發,陜北方言的聲調與普通話的聲調差異較大,至今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聲調中的入聲,聲母也相較普通話多了三個音,除此之外,陜北方言在韻母的發音上,不區分以-n 和-ng 做尾韻的語言詞匯,沒有前鼻音尾韻,均以后鼻音作為讀音標準。整個陜北地區,包括延安、洛川、榆林等25 個縣市區域內,在長期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方言內部結構。除此之外,陜北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表現在對詞匯的解讀上,由于大量方言詞匯的習慣使用,導致陜北方言形成了大量的分音詞以及專屬詞綴的出現,分音詞比如“擺”發為blei 音,“關”發為gluan 音等。除此之外,專屬詞綴較多,比如陜北方言的名詞通常有前綴ge-(圪),形容詞通常有后綴-jie(卩)。方言與普通話發音區別較大的情況充斥在陜北農村地區,已經成為幼兒學習普通話的阻礙。
在普通話作為主要交際口語使用的農村地區,也存在著方言語音夾雜普通話使用以及普通話使用中出現方言口音等問題。通過針對榆林市橫山區農村幼兒園進行的研究觀察,發現調研的幾所幼兒園中,雖然幼兒園教師均已擁有教師資格證和普通話等級證書,但普通話等級普遍偏低,并不具備較高的普通話教學水平。幼兒教師普通話不標準,使得在幼兒口語教學環節,幼兒得到不應有的發展。除此之外,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之間差別還體現在農村地區的精神文化建設之中,農村地區搭設的舞臺表演、組織的文化活動都以方言節目為主,有利于方言文化的傳播,卻不利于普通話的普及。由此產生的語言環境,對農村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育極為不利。
教師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區或者某一學校的教學水平層次。教育發展較好的地區,教師文化水平普遍較高。除此之外,教學水平也和教師自身的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在陜北榆林農村地區的調研,發現幼兒園層面的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師資分布不均衡。經過走訪和資料查閱,調查發現榆林市臨近的一些農村地區,如牛家梁鎮等地區,由于受到新城的規劃影響,近年來師資注入加大,教學資源充沛。但在橫山、靖邊、定邊等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以及資源分配的限制,使得教師水平和教學資源發展都相對其他地區落后。
第二,農村地區教師教學能力不足。受到人才引進等政策的影響,近些年農村地區教師隊伍正在不斷壯大,但其中有很多幼兒教師是以培訓等形式通過考核,使得很多教師的學歷和實際教學能力不符。幼兒園教師普遍存在真實學歷偏低的現象,有本科學習經歷的人較少,多通過函授或者自學等形式才達到學歷的要求,綜合能力無法達到幼兒園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三,農村幼兒教師綜合素質較低。幼兒園教學工作要求教師不僅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課程,還要掌握多項藝術技能,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及教育能力和反思能力。經過調查發現,在陜北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托幼式教學的常態,只注重幼兒的生活,而忽視了幼兒心理、語言、藝術方向的發展。
語言習得的內在的語言機制認為,幼兒自身具備有語言學習的先天機制,幼兒所處的語言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語言習慣,家庭教育中的語言培養也在很大程度上了決定了幼兒在語言學習上的模式和習慣。家庭教育對于幼兒性格的養成、綜合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針對陜北榆林農村地區的走訪發現,盡管家長都已意識到需要讓孩子學習普通話、學習知識,但絕大多數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不具備較好的語言素養,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語言環境。
家庭成員的缺失,影響了幼兒的語言學習環境,具有文化水平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必要教育缺失,幼兒語言的發展在家庭中停滯,因此導致的教育缺失在陜北榆林農村地區普遍存在。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好的語言環境,更離不開家庭對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相較城市家庭,在農村地區的絕大多數家庭中,一方面無法實現普通話的繼續學習,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幼兒家長的知識儲備相較城市家長而言不足。家庭教育的語言環境,是影響幼兒口語表達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內外教育領域的研究發現,環境因素是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語言環境的好壞對于幼兒學習口語表達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以此為出發,從影響幼兒語言認知的三個重要因素著手,分別就陜北農村地區的語言環境、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和方言的內在語言機制這三個重要因素,查閱資料,展開研究,得出解決對策。
為進一步落實《指南》精神中關于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需要完善陜北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工作,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陜北農村地區的家庭和學校也需要領悟到,普通話的學習以及語言教育不只是文件的要求,而且是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必要內容。另一方面,實地普查陜北農村地區普通話使用情況,針對普通話零基礎和相對薄弱的地區加大扶持,幫助其開始普通話的學習教育工作。
陜北方言語言系統復雜,和普通話語言差異大的矛盾是阻礙普通話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結合語音學的理論內容,學習普通話語音系統是改善方言和方言普通話的最佳方法。由于普通話語音系統和方言語言系統有其共通之處,因而針對兩種語音系統中的差異,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找到其中的難題進行攻克。比如陜北地區方言中沒有前鼻音韻尾的發音習慣,本人結合教學經驗發現,可以通過普通話語音學習中的舌位變化和發音位置的練習,使其得到明顯的改善。開展相關的課題,為改善方言語言習慣,推廣普通話做好科研工作。
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活動是幼兒在認知發展階段的重要內容,因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對幼兒教師的語言要求相對較高,針對陜北農村地區幼兒語言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語言教學質量的改善,需要通過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來實現。幼兒教師必須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擯棄方言習慣,幼兒教學單位需要設計提高幼兒教師語言能力的規范化要求、加強幼兒語言教學內容的培訓,學習幼兒口語方向的最新科研成果。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語言教學水平,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幼兒園的語言教學質量和發展。
通過調查西安市高新區第一幼兒園幼兒語言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其在幼兒語言領域的建設中,幼兒課程參與度較高、課程知識涵蓋面廣、課程體系化完善、課程研發建設情況良好。借鑒優質園所的發展經驗,一方面需要加強陜北農村地區的師資投入,提高幼兒教師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學習和借鑒優質園所中和語言相關領域的發展模式,在學習中尋找適應自身發展的內容。
經過調研,發現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家庭中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聯系,很多家庭不注意幼兒回歸家庭后的語言發展,使得幼兒的語言能力無法在生活中繼續培育,而語言發展的內在機制決定了幼兒在幼兒園中學習到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通過生活交際來鍛煉,因此陜北農村的家庭教育成為提升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因素。
家長需要培養自身的學習意識和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意識,與幼兒園做好有關幼兒語言發展培養的溝通,形成一種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就幼兒的語言學習內容和要求達成一致的目標和原則,幫助幼兒的語言學習實現從幼兒園到家庭之間的有效連接,從語言發展的內在機制上幫助幼兒規避掉主要的阻礙。
根據陜北農村地區幼兒口語的發展水平,依據影響語言習得的因素展開調查,明確了改善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在于幼兒語言習得的環境建設,只有改善方言對幼兒教學的影響、加強教學能力培養、增強幼兒家庭教育意識,才可能讓陜北農村地區的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實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