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濤 呂慶濤 張啟亮 沈陽工業大學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教育,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全民素質的提升,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教育部多次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不斷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青年學子即將步入社會,是距離未來最近的社會接班人,也是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中堅力量。經歷了百年滄桑,中國才有了如今的輝煌成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更何況我們在守住江山的同時還要繼續不斷前進。研究生是高學歷、高素質的群體。他們肩負的責任和壓力相對來說將會更大。因此,對這一群體的教育和培養也就不能有一絲懈怠。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研究生人數日愈增加。這就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走向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掌握正確認識世界的方法,培養正確的愛國情懷。尊重研究生群體的發展特點,并以此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支撐,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絲毫不動搖,始終相信黨和國家是自己最堅實的后盾,并立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按照我國的學制規定,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時間為3-7年不等,在研究生這一層次上則一般需要2-3年的時間。研究生必須在外界瞬息萬變的大環境催動下,讓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有用武之地。而如何去實踐和檢驗,就可以通過科技競賽。參加科技競賽是研究生這段時間最應該做的事之一,不僅能提升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還可以以此為載體,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其中,貫徹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發揮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
研究生在經歷了大學四年的獨立生活之后,思想意識上的自主性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方式。由此可見,僅僅是靠著說教的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還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是將他們看作小孩子,而引起他們的反感,與教師產生隔閡。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競賽相結合,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逐漸消除距離感,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從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路。
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大學生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坐在課堂安安靜靜聽老師講課的時間被大大縮減,更多的是學生自主設計和研發一個實驗項目,共同探討并解決遇到的問題。科技競賽和課堂教學都可以實現研究生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須認識到,這是兩種不同意義的方式,是并列關系而非包含關系。科技競賽是具有創新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活動,通過參加競賽,學生可以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鍛煉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解決各種困難,建立起堅持不懈的恒心,并感受到努力過后的喜悅和獲得成功的成就感。除此之外,競賽中的團體協作也要求學生不斷提升溝通交流和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還有可能從中發現具備領導才能的學生,再更進一步培養。
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文件自2004年出臺以來,備受各高等院校的關注和重視,都紛紛積極響應號召,積極配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得到大力開展。這對推動學生的科研能力和高校的學風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課外科技活動,不僅是學生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更是我國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和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上的重要體現。
以《中國共青團》為代表的期刊,2011年第十期中,發布了《“挑戰杯”從精英走向大眾》[2],《中國青年研究》[3]等相關期刊學報,也為以科技競賽為載體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與此同時,論文的發表也有效的提升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效率。根據2017年9月1日有關部門關于管理高校學生的相關條例[4],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其他社會生活需要的道德品德,即以社會主義核心道德為重心的道德培養目標,計入學校教育建設目標中,學校應以培養知識教育與道德修養雙重理念為教育宗旨。當下,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培養工作,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培養也在不斷的尋找更多的方式方法,其中科學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展示是培養研究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科研活動中,作為導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在知識教育上的培育工作,更多的是通過科研工作傳播對學習、生活的態度以及社會處事方式。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簡單互動關系,更多的是通過傾聽對方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通過溝通與理解,獲得屬于對方的生活智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對學生的認識,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實力。將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擴展為更加豐富、多層次的思想教育,通過師生互動的雙向思維,使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成為研究生培養的必要手段,使道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道德思想也在足夠開放坦誠的環境中真正起到影響學生的效用。研究生希望通過更多的競賽項目獲得更長久的成長,是學校不斷完善道德教育的重要外在動力,通過舉辦科技方面的成果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活動,實現更多研究生同學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實操性的科技實踐活動,能夠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讓研究的過程充分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為國家的科研工作培養更多的生源力量,另一方面,在科技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力量,提升研究生的道德水平,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加高質量的優秀人才。
在學校期間,根據每年的科技研究活動,對參與度進行相關調查,并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工作進行新的調整,積極的調整道德修養以及社會道德的教育工作方向。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2018年兩年間,學生在參與科技活動中的馬滿意度有所變化,在思想指導科技活動以及競賽活動三個方面,學生的滿意度分別為5.827、5.722、5.619,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中,思想道德教育為首位,科技培養僅占第五位,對于調查案例中涉及的教育問題,調查對象的滿意度僅為5.621。(調查問卷中涉及的問題共12 種,其中包含學校教育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研究生管理、學術道德教育、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四種;以及學生關心的日常:社團、社會實踐、文體、科技競賽、創新創業、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學業獎學金評定、國家獎學金評定等具體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在近三年內,我校研究生在科學活動方面的參與度較高,創新團隊以及集體不低于600 余,參與的學生個體超過了2000 人。從參與的競賽上可以看出,科技含量較高,競賽類型主要包含電子設計、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移動終端應用設計創新、數學建模、城市管理創新設計、結構數值模擬、大數據技術創新等科技競賽,其中還包含地方性,即遼寧省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在這些大賽中,學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并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獲得國家級的獎項84 項,省級的200 多項。學校因此獲得的國家級優秀組織者、省級優秀獎各為5 項以及10 項;其中獲得學術創新獎勵的研究生,三個等級各有4 人、13 人、24 人;獲得集體創新意識獎項的團隊有46 支。大量的獎勵,說明學校的學生有著較為高效的學習能力以及完備的創新意識,對于學校來說,更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
研究生群體具有較高意識形態以及較成熟的心理素養,因此在教育活動的展開過程中應當以教育形式多樣化為主,更能夠吸引研究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不斷的展開新形式的科技活動,通過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以及學習活動的組織能力,進一步建立益以科技實踐帶動思想教育活動的新型的教育目標。不斷的在實踐中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提升高素質教育的思想培育水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