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全 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屬于個人情感范疇,是個人日常生活中與社會長久維系的十分重要的內在精神紐帶。我國是一個擁有“德治”傳統濃厚的國家,傳統的道德價值在古時維護國家穩定與社會和諧以及配合法律的執行層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成為現如今我國法治化進程當中的一大優勢和特色。推進道德榜樣建設的法治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態勢,伴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不斷推進和實施,道德榜樣這個群體的內涵與價值也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含義。道德感在榜樣塑造視域的人學視野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有效途徑。
榜樣塑造是基于社會成員生理和心理等諸多方面歸納出的一種社會基本認知,它既蘊含著社會對于公民的殷切期盼,又寄望于公民能夠著眼榜樣塑造這一視域,借此將自身塑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踐行者。榜樣塑造是衡量公民自身主體能動性的重要砝碼,深刻地反映著公民道德品性的實效性內容,社會認同且推崇榜樣塑造這種視域,實際上這也是為以道德感促進社會成員成長成才、培養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道德感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一種高級情感,與信念、判斷密切相關,不僅存在一定的社會性質和階級屬性,更是道德品性的深度體現。在榜樣塑造視域下,是社會成員對自身的動機、言行是否符合社會一定的道德規范準則而產生的一種精神體驗。在社會主義時代,一方面,榜樣塑造隨著公民自身世界觀的初步形成、人生理想的開始嶄露頭角;另一方面,公民的道德感隨著情感變化的軌跡逐漸邁入獨立且穩定的態勢,它強大而持久的推動力,深深地影響著社會大眾。當他們的行為符合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時,就會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等精神產生一種自豪感;而當他們的行為同內心所堅持的標準尺度發生相悖時,顯然會喪失自尊心。鑒于此,道德感具有明顯的自覺性,能夠對社會成員的行為產生調控和約束作用,同時也是在榜樣塑造視域下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的催化劑。
道德感培育能夠成為榜樣塑造視域下的價值導向,主要是由高尚道德品質的養成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這兩個方面來決定的。
什么是道德?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僅具有道德準繩層面,還包括行為規范層面。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還是社會實踐諸方面,構成了社會大眾心理結構的重要一環,更是社會成員對環境現實以及內在所表現的一種情感體驗。對此,馬克思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在榜樣塑造視域下,社會成員由于受到諸多外在因素的介入,使其對社會道德規范系統的認知是嚴謹的,在此基礎上如若對行為準則缺乏情感體驗,社會主流所倡導的價值追求便不能內化于使公眾銘記于心。道德感在榜樣塑造進程中扮演著激發、催化的角色,能夠確保公民形成強烈的動機需要,在社會價值趨向的引導、選擇、保障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集體義務感、組織責任感以及敬業、誠信、友善等高尚行為的贊頌和推崇,都是一種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道德感體現,道德感作為一種社會情感在與理性相關、受理性制約的同時,又是彰顯公民內心向善本能的非理性沖動。道德感是形成公民高尚思想品德賴以支撐的基石,在長期而艱巨的塑造進程中具有整合青年行為的激勵效應,它促使公民自身以感官體驗的方式正相關的表達對事物的態度。總之,它作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在榜樣塑造的視域下,促進公民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對于公民健康心理素質的定義不僅僅局限于智力正常領域,也體現在公民意志品質和人格特性等諸多方面的無缺陷凸顯。因此,加強道德感教育,對于培養社會成員的榜樣意識勢在必行。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社會大環境下,具備成熟穩定的人格魅力、堅定頑強的精神意志以及積極進取的樂觀心態,尤其是引申高層次的道德感加以引導、規范和保障,才能在榜樣塑造這個關鍵節點上,形成個體健全化的常態心理活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于外時,就是行為,道德的意志表現于外時才是行為”。[2]以道德榜樣基層隊伍為主要班底的新時代道德榜樣的言談舉止和道德情操直接關乎到社會風氣的優良,如何將道德榜樣身上的凜然正氣感染到社會公眾,道德感培育自然成為了首選原則,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態勢。道德感能夠掌控公民自身的現實活動同社會信條準則的吻合程度,通過檢索和修正因主客觀各種因素所引起的偏差,保證公民在榜樣塑造進程中完成既定的價值目標。社會成員沿著正確的軌道循序漸進的成長成才離不開道德感的培育,它在控制和約束外界紛繁復雜誘惑的同時,盡可能促使自身不被欲望俘虜,不被需求左右。在保證社會公共價值體系發揮作用的基礎上,為促進個人發展的多樣性、綜合性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