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曹琳 江漢大學設計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紙品的工藝的品類繁多,書籍紙品材料的選擇上范圍非常廣泛。在書籍設計的紙品選擇上,手造紙有別于機造紙,更多地體現了它的文化價值。將手造紙工藝導入書籍設計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加課堂趣味性,鍛煉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了解紙張及手工藝技法,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以下對手造紙的工藝教學步驟進行說明:
造紙材料可選用竹子造紙和皮造紙,一般會根據地域特點就地取材,選擇區域性常見的造紙原材料來使用。現代的手造紙原材料選用構樹皮是比較常見的。不同的材料,在前期處理上會有稍微有些區別,但是原理相同。將造紙的原料均勻砍伐成段,放在木桶中用浸泡,利用水在時間的累計下產生成倍數增長的微生物來分解掉植物纖維。
將浸泡在木桶中的造紙原料放入蒸鍋內,拌入石灰水,一起蒸煮一段時間,使得造紙原料中的皮、植物膠質等雜質分離并去除。再取出蒸煮好的造紙原料放入水池中漂洗。繼續重復以上蒸煮和漂洗步驟,直到植物纖維逐漸分解。
將分解好的造紙原材料取出,放入臼(現代工藝中用搗碎池代替臼)中,再用石碓叩打,直到舂成泥面狀,為紙漿。
將泥面狀的造紙原材和適量的水調勻,讓植物纖維完全分離并浸透水分,成為纖維均勻的紙漿在水中懸浮。將調配好的紙漿料體倒入紙槽內。然后用長方形的細竹簾入水中蕩料,濾取紙漿料體薄薄的一層附于竹簾上面,形成紙膜,多余的水料由細竹簾四邊流入紙槽內。紙膜的厚薄是由匠人手法控制。
將細竹簾在水中撈起的紙膜倒鋪在壓榨板上,再拿開細竹簾,紙膜落于壓榨板上。如此重復的將紙膜一頁頁的堆疊,累計一定張數,然后以重物均勻的壓擠,排去紙膜中的大部分的水,隨著紙膜水分的排出,即成為了張紙。
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磚墻的夾巷,先在巷中生火,將濕紙逐張揭起,展開貼于夾巷中的磚墻上,巷中生火的溫熱,從磚墻縫隙中讓熱氣透出,使紙張慢慢焙干。干燥后逐張揭起便形成一張張可使用的紙張。
以上造紙步驟,從古法演變至今,在有些步驟上雖然有些細微差別,但是總體來說也圍繞著這幾步展開。其中的1、2、3 步驟著重課堂上圖文講解為主,了解其原理。動手實踐的步驟主要利用做好的半成品紙漿,按照第4、5 步來操作感受紙張成型的過程。課堂實踐時,第6 步可以將烘紙替換為吸干水分后晾曬揭紙而成。
另外,在第4 步撈紙的實踐中,根據學生書籍設計主題的需要,可以加入不同的材料。比如將各種干花、樹葉、雜志碎片、信件、日記、照片等物品放入紙漿混合,固入紙中,制作出不同效果的紙張。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添加物需要夠薄,才能更牢固。還可以加入水彩、國畫顏料來染色紙張,變換成不同的顏色。
手造紙工藝的原料不同,做出來的效果就會不同,在書籍設計中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效果,體現特殊的美感。在實踐教學上,從制作中了解紙張工藝,從多維角度了解紙張屬性。學會分辨出不同紙張細微的差別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在書籍設計中可以根據紙張隱藏的“語言”選擇合適的紙張類型。紙張是書籍的傳播媒介,借助手造紙工藝教學,讓每個學生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全方位的去感受。下面分別分析了書籍設計實踐中紙張的不同特點:
不同原材料做出的手造紙,出來的肌理和質感是各有不同的。這和植物纖維的粗細、長短等有關系。紙張表面的粗糙、平滑、亮光、啞光,通過觀察和觸摸可以分辨這些質感,可以找出其之間差異性。平滑的紙張和油墨印刷的接觸面比較好,適合于印刷文字。粗糙的紙張表面的肌理效果比較強,更適合做簡單工藝,保留其質感來傳達書籍的文化性。
手造紙的原材料、紙張的厚薄和植物纖維的密度,對紙張的硬度是有影響的。紙張硬度在其印刷時表面的耐磨性、吸墨量、纖維牢固度,起毛等特性都對效果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紙張硬度高的更適合大面積印刷;紙張硬度底的會產生漏印、掉粉、紙張變形等問題。手造紙是具有一定強度的,但是更適合做小面積工藝,特別是做扉頁等過度頁面來展現感情與美感。
手造紙不同于工業機器造紙,沒有精致的加工處理,保留原始感。在儲存上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影響含水量,失去彈性從而變形,干燥過度變得不平滑,潮濕后容易變形不平整。紙張的生命力也是需要根據紙張特性去儲存和保養。在儲存環境上要注意平衡濕度和溫度。
紙張材料決定了其特殊性,不同顏色的手造紙會使視覺上帶來感知更多表現力。一般的紙是白色的居多,部分天然材料的顏色造出的紙的顏色是保留了其原材料的天然顏色的,即使是白紙,也會細分出很多不同白度的顏色,偏暖或偏冷、偏黃或偏白,這些在書籍設計中也是需要根據展現的內容來細選的。這就要結合設計理論中色彩帶給人的感覺來設計。
通過以上手造紙工藝的實踐教學和對手造紙特性的教學,用層層遞進的方式了展開了手造紙工藝性的課程,改變單一化的口授課堂,將實踐結合工藝為基礎,立體化的教學形式。做到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讓學生領會到實用藝術都是建立在應用基礎上的,充分理解手造紙能幫助學生對生產過程、材料以及工藝的運用的理解,加強以實用性為基礎的藝術性教學。讓學生在現實中探索,培養出內在“精神”和外在“形體”有思想內核和生命力的書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