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 昌吉廣播電視臺
新聞的首要特點就是“新”,具有鮮明的即時性,如何將一篇新聞以最快速度傳遞到人民群眾的耳朵中是每一位新聞記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首先要明確一點,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新聞就在我們身邊,但是一篇及時的新聞報道絕對不是等出來的[1]。這就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去發現身邊的新聞,要有一種自己去發掘新聞的信念,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提高尋找新聞的意識,要把新聞看成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資源,只有具備了這種思想上的認識以后,還能夠在實際行動中邁開雙腳去發掘新聞,探索新聞,從而培養出非凡的腳力和過人的工作本領,從而將新聞記者的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都知道,每一件新聞都有它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它們共同構成了這項新聞的前因和后果,而貫穿這其中的線索就是人民群眾,新聞事件的親身經歷者也是人民群眾,所以說人民群眾對于新聞時事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所以說,新聞記者在增強腳力的過程中,必須要依靠于人民群眾,不能做無用功,在新聞記者具備了尋找新聞的意識之后,應該樹立新聞從群眾中來的意識,并且要勤于走進田間地頭探尋新聞的源頭,親身向人民群眾詢問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于新聞事件感同身受,才能夠寫出更加接地氣的優質好文,這也是新聞記者增強腳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眼力對于新聞記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記者在面臨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需要有敏銳的眼力來辨別事件的真偽,這就對新聞記者對于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新聞記者實時信息知識的要求特別高,只有這樣才能夠具備敏銳的眼力和觀察力,從而做到對各類新聞事件都能夠一眼看到本質,從而能夠寫出符合事情真相的新聞報道。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細心觀察各類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和現實情況,并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這才是新聞記者提高自己眼力的最重要的一步。
新聞記者的日常工作就是深入新聞發生的場地進行報道,其中分為現場報道和撰文報道,前者考驗的是新聞記者的現場應變能力,后者考驗的是新聞記者對于行文總結分析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會不斷的成長和進步,會一步步的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吸取經驗和總結教訓,從而變得更加優秀。新聞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許多失誤,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他們的觀察力不到位導致的,經常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夠深入問題的本質去探索研究。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腦力可以說是新聞記者四力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是他們在親身走訪與觀察判斷之后的思考處理階段,處于新聞制作最核心的部位。就這件事情來說,新聞記者必須要增強自己的腦力,應該敏銳地判斷出事件的核心以及本質,對于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以及過程了解清楚之后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并且這種判斷在90%的情況下應該是合理且科學的,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具有大局意識。大局意識就是指,新聞記者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站位和政治高度,善于拋卻細枝末節,從而抓住核心部位的意識。
善于抓住問題本質的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新聞記者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培養出來的,需要毅力的支持才能夠完成。那么,如何培養抓住新聞本質的能力呢?眾所周知,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what 層面,即是什么的層面;第二個是how 層面,即怎么樣的層面;第三個是why 層面,也就是為什么的層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從第一或第二層面去思考問題的,卻很少有人從第三層面去思考問題,這便是培養思維能力的突破口,是抓住問題本質的關鍵。
筆力通俗的說是指寫作的能力,是評判一個人對于文字運用能力高低的標準。但是對于新聞記者來說,他們的筆力評判標準可不僅限于此,他們是從新聞稿的靈活性與真實性以及文筆的優美性等多方面綜合評價的,比廣泛的筆力要求更加復雜[5]。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要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文筆能力與寫作能力,已達到在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能夠用自己的筆流暢而優美的真實還原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并能夠有力的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這都是與新聞記者在日常的學習中對于文筆的訓練密不可分的,總的來說就是多學多練多思,新聞記者的筆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通常新聞稿的寫作樣式都是固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為了突出新聞主題,或是引起人們的警醒,新聞記者通常會改變新聞稿的寫作方式,像是以敘述故事的形式開展新聞稿的撰寫都是比較常見的方式,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到讀者的注意力,強化人們對于這則新聞的認識與理解,更好地起到新聞的傳播與宣傳作用。為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善于創新新聞稿的形式,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提取創新的靈感,從多種多樣的寫作方式中找到適合新聞稿的方式,從而為寫出優質好文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