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近些年涉及農村發展,有關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這三個重要的政策值得注意。城鎮化是要解決農民進城問題,鄉村振興是要促進農村的發展,而城鄉融合則是通過改革,打通城鄉之間要素的流通,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如何理解這三個方面的關系,需要真正地了解政策出發點的實質,重點在于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促進中國的弱勢地區農村的發展,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實現鄉村振興,雖然通過各項政策刺激農村的發展,或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農村人均占有資源量等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讓農村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我們還面臨著一個最大的短板,就是僅僅依靠農業來實現鄉村振興,并帶動5億人口奔小康,實現農業現代化,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站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何充分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如何讓城市資本下鄉,如何打通城鄉要素流通的障礙,如何進一步釋放農業資源和農村活力,并在農村實現全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僅僅通過農業發展來帶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既可以說是目標,也可以說是手段。所謂目標就是確保未來的城鄉發展趨于平衡,而不是只重視城市一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確保中國現代化目標的最終實現。因為沒有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步入小康和納入現代化進程,就不能說真正實現了現代化。但是,從當前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手段,是按照什么方式打通城鄉資源和要素流通的障礙,破解橫亙在城鄉之間的各種體制和機制性的矛盾。
魏后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城鎮化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由過去的速度型轉變為質量型,提高城市和鎮區發展質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效率,強化城市管理,關注民生和社會問題;同時擴權強鎮,以縣城為重點,強化鎮區產業支撐,按照現代化小城市標準,推進鎮區公共設施和服務建設。要實現市民化與城鎮化同步,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幅度大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幅度,建立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鄉統一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中央、地方、農民、社會等多方參與共同分擔,進城農民“三權”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推進低成本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可持續性,降低資源消耗,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幅減少城鎮化資源環境代價,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承載的可持續城鎮化目標。城鎮化格局要合理,建設城市群吸納未來新增城鎮人口。建設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和生活質量等值化。
王巨祿(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鎮化成長起點低、起步晚、發展慢。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城鎮化率僅7.3%,1978年中國城鎮化率17.92%。改革開放后,中國城鎮化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短短4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58%。質量低表現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嚴重滯后,城鎮化推進的資源環境代價較大,城鄉二元分割與城鎮規模結構失調,各地城鎮建設缺乏特色和個性。中國工業化速度快于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人口向超大城市過度集聚,出現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等三大差距,農民工市民化和城市發展特色依舊不足。要警醒一些城市違反城市建設自身發展規律,超出財政承受力,盲目升級為大城市、直轄市,片面追求地標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