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軍
(河北拓樸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石家莊050051)
在我國的傳統建筑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自然元素,使傳統建筑與大自然以及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也很好地詮釋了我國“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與我國現階段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故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在運用新技術、新材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既能很好地弘揚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又能更好地凸顯現代建筑的特點,實現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受限于傳統建筑的時代背景和科技水平,傳統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石、木為主,整個框架主要以木制架構為支撐,這樣的建筑柔韌度較好,但是承壓能力有限,故傳統建筑的設計主要采用榫卯結構為主。
由于傳統建筑主要以木、石為材料,并且主要以單體結構設計為主,設計時,要根據建筑的結構、面積以及功能等要求設計支撐木柱的位置,使整個建筑的建設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同時,傳統建筑在設計時還要綜合考慮主次、尊卑,從而凸顯建筑物主人的社會地位。
傳統建筑的構造格局大多為縱向多進院落構成,由不同層次的院落構成,可以橫向并列排列成多列式布局,從而凸顯建筑物的規模。傳統建筑在設計時非常注重對點線面的設計,尤其是一些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細節方面,從而從視覺上形成一種遞進多層格局。
傳統建筑設計理念是當代建筑設計理念創新的基礎。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經過長時間不斷的積累和創新,又吸收了世界各地好的建筑設計理念,形成了當代建筑設計理念。建筑設計者在對傳統建筑理念進行借鑒和參考時,應取其精華,斟酌借鑒。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只有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地吸收優秀的設計理念才能永葆活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1]。
當代建筑設計一定要傳承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從中不斷吸收營養。建筑設計也只有不斷地傳承和創新傳統建筑設計理念,不斷地吸收當代文化,才能設計出好的建筑作品。
傳統建筑設計中,受限于門窗材質,一般對門窗的結構特點比較關注。建筑設計者一般會在門窗上雕刻花卉綠樹,或飛鳥走獸,或自然風景,具有美好的寓意。故此,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對門窗重在以裝飾為主,實用為輔。
斗拱是傳統中式建筑中一個獨特的結構,位于建筑物中支撐柱與屋檐之間,起到支撐屋頂的作用,一般形式為拱形或方形。在一些重要的,儀式性的建筑物中,斗拱都是經過精美的雕刻或彩繪,突出其儀式和裝飾。
屋頂在傳統建筑物中,不但是為了遮蔽風雨,更重要的是突顯建筑物的特點,更是建筑物主人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在傳統建筑設計中,屋頂按照外觀大致可以分為懸山頂、卷棚頂、硬山頂、房殿頂、攢尖頂、歇山頂6種。
直接借鑒方式是指在借鑒其他建設設計理念時,不對其進行較大的修改,很多時候是直接拿來使用,是傳統建筑理念在當代建筑中最普遍的應用方式。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對傳統建筑中的元素和理念進行調整和修正,以使其與建筑物本身充分合二為一,不顯突兀[2]。
間接借鑒是相對于直接借鑒的另一種對傳統設計理念的應用方式。其形式一般有2種,變形和重組。變形主要是指傳統建筑中的元素和理念在應用到現代建筑中時需要經過改變變化,使傳統建筑元素能夠更好地與當代建筑充分融合。例如,傳統建筑中的斗拱元素,可以在當代建筑的亭臺廊閣中運用,使當代建筑顯得有過渡,不那么突兀,達到了和諧自然的效果。
由于建筑材料的影響,我國傳統建筑中兼具實用的高層建筑物較少,因為木材支撐的強度和難度隨著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成倍增加。而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工藝已經可以較為輕松地滿足100m以下建筑的需求,有些地標性建筑甚至已經達到600m。但雖然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差距較大,在最基礎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上是相通的,一些傳統建筑的設計水平甚至高出現代建筑的設計水平。因此,現代建筑設計不但要繼承傳統建筑工藝,更要對其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完善,使其更加適合當代社會文化發展。
在傳統建筑設計理念中,設計者更多考慮的還是建筑物本身具有的社會文化因素,在保證建筑物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建筑物的細節設計反映建筑的整體風格,進而更加直觀地體現傳統建筑的文化意境。傳統建筑的精細化設計的優點是精心勾勒,意境深遠,其缺點是純手工打造,工藝繁復,制作耗時費力。故在對傳統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借鑒時,要學會去繁就簡,但不能喪失其悠遠的意境,同時很好地與現代建筑相適應。
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相得益彰,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講究人與自然的深度融合。而我國現在也在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在的都市人越來越崇尚田園悠閑的生活情趣。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設計者首先要知道傳統建筑這種天人合一、親近自然的設計理念,然后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通過現代建筑工藝對自然環境進行充分的利用和微調,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用原有的綠植或就近取材進行設計裝飾,避免花費巨資進行種植本地生態不相適應的物種,造成額外的環境破壞。
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設計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只有做到對傳統建筑設計理念的充分借鑒和利用,再運用現代先進的設計工藝和理念,才能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二者只有相輔相成才能共同推進建筑設計理念不斷前進。